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观点

莫被防疫“偏方”带偏

  陈进红

  抢药风潮蔓延之下,黄桃罐头、电解质水竟成“食疗抗疫”物资,并进入需要抢货行列。据报道,因为网络上流传着“黄桃罐头能缓解新冠症状”的说法,很多超市的黄桃罐头被一抢而空,“一罐难求,黄桃罐头比感冒药还难抢”。黄桃罐头就这么突然“火”上热搜。

  近段时间,伴随着感染人数上升,各种防疫“偏方”开始满天飞。这画面是不是有种“熟悉的味道”?每遇疫情或灾难,必有偏方盛行。非典时期板蓝根遭疯抢;福岛核泄漏则引发抢盐潮;三年前疫情暴发之初,还流传过喝高度白酒可以杀病毒。

  这些偏方忽然产生并被大肆传播的背后,往往是一些人对流量和利益的追求。比如电解质水,本是发烧腹泻后避免脱水的一种辅助手段,却被吹成居家必备储备水;黄桃罐头吃起来甜蜜蜜,却被传成了“新型罐装特效药”。“偏方”真可谓是去库存的良方,让蹭流量的商家赚得盆满钵满。当然,这些“偏方”几乎无一例外地被医疗专业人士“打假”:咳嗽时食用黄桃罐头反会加重症状,电解质饮料不能当水喝。

  可为什么总有人不信医生信偏方?偏方往往群众基础深厚,历史悠久。偏方大多就地取材,简单方便。病急乱投医叠加侥幸心理,推动一些人向民间偏方靠拢。再加上传播者所谓的“亲测有效”之类的蛊惑,更是让很多人坚定“宁可信其有”。这类偏方在缺乏医疗常识的人群中传播最为广泛。但大疫当前,我们千万别再被这些所谓的偏方误导了,科学理性防疫才是正确应对方式。

  科学是谣言的粉碎机。防疫一直存在着另一个战场,那就是互联网。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各大社交平台和新闻门户网站就开始着手干预各种虚假信息的传播,通过各种标签来区分谣言,并主动向用户推送权威医疗机构高质量的科普文章。比如,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的“囤药清单”,相继被相关权威机构“证伪”;再如,“连花清瘟胶囊有上百种替代药”的话题登上了热搜,进一步科普宣传相关替代药品,引导大家合理用药。

  理性是我们此时最需要的心态。与毒性已经弱化的奥密克戎相比,更可怕的是恐慌。恐慌造就了“偏方”盛行的沃土,恐慌也会导致资源的挤兑。如果任由谣言扩散,市民生活秩序、市场秩序、疫情防控秩序都会受到干扰。越是这样的时刻,越需要政府及时出手,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遏制谣言传播。同时,抗疫药品如果供应充足,也会减少人们因为买不到正规药品而去找偏方的冲动。让老百姓手里有药,就会心里不慌,就不会盲目跟风。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6 莫被防疫“偏方”带偏 2022-12-14 25183121 2 2022年12月1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