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两相宜,美美与共自长兴
陈勇彪 沈贵方 施世铰 严宇扬
东临南太湖,西倚天目山,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孕育了长兴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而当迈入新时代新征程,面对高质量发展的考卷,长兴再次执起“绿色”之笔。
近年来,长兴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连续开展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攻坚行动,大力发展美丽经济,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文明城市、国际花园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等多项荣誉,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描绘长治久安、兴旺发达的新篇章。
源头治理,擦亮碧水蓝天底色
走进长兴县和平镇长城村,西大河清澈见底,河边安装了护栏和喷泉,两岸种满了香樟、桂花和石楠。冬日的暖阳中,游客和村民沿着绿道悠闲漫步。
近年来,长兴纵深推进环境整治这项系统工程,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加力治水水更清,在全国率先创立“河长制+检察”联动监督机制,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完成1134个水体提升整治,23个工业园区、169个居民小区、73个商贸集聚区和16个乡镇全域实现污水零直排,太湖蓝藻防控更加精准,“五水共治”四夺全省“大禹鼎”;协同治气天更蓝,全县14座在产矿山全部完成绿色矿山创建,空气质量提前四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创成湖州市首个省级清新空气示范区;清废治土地更净,完成451个农用地点位、22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获国务院督察激励……
金光灿灿的成绩背后,是生态环境治理理念和能力的整体跃升。长兴将“重大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清单”与省委巡视反馈问题相结合,列出了生态环保领域的“七张问题清单”,集中攻克改革探索、环境监管、体制和能力建设等领域的难点,持之以恒补短板、强弱项。
为贯彻落实2022年度全省深化“五水共治”找寻查挖会议精神,长兴县迅速部署行动,把“找寻查挖”专项行动作为深化落实美丽湖州建设和“五水共治”碧水行动的一项重要举措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把破难题、强整改作为专项行动重要一环加以攻坚,以“找寻查挖”专项行动为主抓手,巩固提升全县水环境质量。同时,持续引导提升公众的关注度、参与度,形成共治、共保、共享治水成果的良好局面。
以工业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例,长兴将提升工业固体废物处理能力纳入“双提十攻坚”“六创六争”重要内容,第一时间成立以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排查工业固体废物产、收、贮、运、处情况,开展污染防治健康体检。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奠定了长兴实现绿色发展和生态惠民的坚实基础。
生态保护,增添和谐共生亮色
站在奋力实现“两个先行”的征程上,如何打造“美丽浙江”建设新样本?长兴执着探索。
这几天,湖州气温骤降,位于长兴的省级扬子鳄自然保护区的扬子鳄都进入冬眠状态。饲养员告诉笔者:“我们会为室外的鳄鱼洞穴铺盖稻草,在越冬室内用取暖器增温,让扬子鳄安然越冬。”扬子鳄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与“金钉子”地质遗迹、古银杏并称为长兴的“古生态三绝”。早在1979年,长兴县泗安镇尹家边村民自发将11条扬子鳄送进“上八亩”池塘,以竹篱笆围墙进行就地保护。历经40余年发展,村级保护区上升为省级保护区,扬子鳄种群数量也从11条增加至9000余条。为了更好地实现野生种群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区启动了野外放归工程,还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开发建设了一套针对扬子鳄的环境检测与行为感知系统。
保护生物多样性,既要聚焦濒危野生动物等重点族群,更要为动植物生存繁衍留足自然空间。近年来,长兴组织实施了太湖沿岸湿地生态修复、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太湖图影湿地文化园等六大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目前,长兴全县湿地鸟类由2010年的58种增加到112种,有维管束植物128科530种,国家重点保护及省级保护植物共计11种,扬子鳄自然保护区荣获“美丽浙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十佳特色案例”。
于长兴而言,从顶层设计层面谋划“植绿”“扩绿”,只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第一步,重点还在于激发广大民众投身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平时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不向河道、窨井乱扔垃圾乱扔杂物,节约用水,这些都是在参与‘五水共治’……”在和平镇便民桥村,党员干部志愿者正与和平镇退役军人护水志愿队一起挨家挨户地向村民宣讲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还教村民怎样正确分类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是一种新风尚,也是维护好美丽乡村、美丽城镇的时代要求。然而在落地过程中,不免会出现标准不一、意识不强等问题。2021年,长兴颁布实施《城镇住宅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四定”建设与管理规范》全国首个垃圾分类地方标准,从基本原则、建设要求、管理要求、长效管理等难点问题入手,提出解决办法和规范要求,并将长兴县垃圾分类智慧管理平台、积分制、点长制等长兴特色亮点纳入规范。“为县域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翔实可操作的技术要求,也为浙江乃至全国垃圾分类相关标准制定提供了‘长兴做法’。”省分类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扎实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到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从持续推进美丽乡村、美丽城镇建设到全方位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长兴始终沿着“巩固、提升、创新”的脉络,在生态保护上先行示范。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村庄、绿色社区……一个个绿色细胞被激活,为县域肌体的健康发展注入持续活力。
产业转型,增进共同富裕成色
随着“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不断被写进从中央到地方的各项纲领性文件,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刻不容缓。长兴大力推进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为重点的生态经济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铅蓄电池产业作为长兴的支柱产业之一,曾经“低、小、散”的产业布局和粗放式管理模式,破坏了生态环境,也严重阻碍了经济可持续发展。长兴从根源上发动绿色变革,引导行业进行系统性重塑:
推广绿色智能制造,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探索创新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模式,着力提升工艺装备绿色化、清洁化水平;打造绿色循环产业链,形成涵盖上游原材料,下游汽车应用、关键零部件制造、能源“互联网+”的完整产业链闭环;发展绿色高新技术,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强化产学研合作,研发推广应用了一大批蓄电池绿色生产、回收利用的先进技术……
令人欣喜的是,产业绿色化转型不仅给当地环境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催生了新业态、新动能、新模式,大幅增强了产业的创新力、竞争力和生命力。转型以来,蓄电池产业年产值提高了12倍,2022年前三季度,新能源规上企业产值近159亿元。
长兴是中国茶文化的发祥地,自古以来都是人们寻梦访古的地方。立足当下,如何将“人文牌”与“生态牌”相结合,进一步提升游客的新鲜感、体验感、回头率,是当前做强“旅游+”的一大着重点。
紧紧围绕建设“长三角滨湖文化集群”“长三角休闲旅游首选区”和“省文旅融合改革试验区”三大目标,长兴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龙之梦、八都岕、唐潮十二坊等亮点工程,一次又一次带给游客惊喜。近几年来,来长游客年均增长17.56%,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到9.82%,行业发展韧性十足。
生态旅游不仅做大了县域经济“大蛋糕”,更实实在在惠及一方百姓。在广袤山林间,各式生态旅游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地方特产销量攀升、优质项目纷至沓来、特色民宿彰显活力,带动了地方就业和人才返乡,好风景正源源不断转化为好“钱”景。
从生态经济到美丽经济,从全域共建到全域共享,在长兴,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不断拓宽,经济社会和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乘数效应已然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