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再一次“干字当头、敢为人先”

  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12月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一个“敢”字,再次激发起全社会干事创业、敢闯敢为的活力。

  “敢”的能量有多澎湃,浙江人从来不陌生。也许是历史的巧合,42年前,也是在12月,正是一次温州人的“敢”,给个体经营者打开了一扇门,就此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

  1980年12月11日,温州市民章华妹从鼓楼工商所领到了营业执照,被媒体称为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编号:10101。

  一点星火,随改革开放之风燎原。如今,在浙江大地已生长出900多万家市场主体,平均每7个浙江人中就有一名创业者。他们不仅是浙江经济活力的代表,也是稳住浙江经济大盘的重要支撑。

  42年过去,裱在镜框里的手绘证照早已泛黄。但是它已经成为浙江人精神坐标的一部分。每每需要从历史长河中汲取勇气和智慧的时候,章华妹捧着她那份证照的笑脸,总是能鼓舞我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浙江人,就是敢!

  一

  没有最初的1,后面多少个0都毫无意义。这个“1”能不能落笔成型,和“敢”字紧密相连。

  时间回拨到1980年的一天,温州市区解放北路再次响起长长的“吹哨”声。下意识地,章华妹拉起摊子就想跑,却被工商局工作人员拉住,吓得她满头冒汗。但没想到这次得到的通知却是:“喊你填申请表领营业执照。”

  改革开放之初,温州就业问题十分突出,回城知青、转业军人、本地青年都需要工作,到1980年温州无证商贩达2588户,其中全家无业或收入甚微的占八成以上。这意味着,为了生计,像章华妹这样的一部分温州人,只能甘冒风险、自谋生路。

  顶层设计已然听到了呼声。当年年初,《关于城镇个体工商业户登记管理若干规定》正式下发,但《实施细则》《营业执照》样本等却迟迟没有下达。恰在当时,温州一执法人员吹哨执法引发一名个体户心脏病发作身亡,激发矛盾。那时的温州,已经等不起下一份文件下发了。

  在吃透中央精神的前提下,温州敢不敢先干起来?当时在工商局负责这项工作的陈寿铸的回答是“敢”,他甚至手绘并发放了执照。

  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群众敢不敢接?

  说不纠结是假,担心政策反复,申请表上的每一笔都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但说心动也是真,能“抬起头”做生意的吸引力太大了。章华妹和父亲反复商量,最终抱着“合法经营”的愿望提交申请,领到了这份珍贵的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

  仅一年间,温州就发出两万余张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到1982年温州市申领的人数达到10万。

  雪花一般飞出的营业执照,推动改变温州和温州人命运的齿轮缓缓转动。随着第一代个体户的不断成长,温州迅速聚集十大商品产销基地和专业市场,后又经产业链培育,“双轮驱动”、大浪淘沙,生长出乐清电气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当下,温州正全域培育传统、新兴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

  回望这段历史,是为了看清敢闯敢为的精神价值。新时代继续弘扬这种精神,不仅要有另辟蹊径的慧眼,更要有做“孤勇者”的胆气。

  二

  40多年来,浙江的各行各业有许许多多的“章华妹”。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啃下硬骨头、开拓新局面。这背后,无不体现着浙江人敢于发现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敢。

  这是主动翻篇归零的毅力。

  “大国工匠”竺士杰,就有这样的勇敢。去年6月,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完成首台传统桥吊的远控改造。竺士杰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然而首次尝试,耗时比传统操作多出整整一倍。竺士杰决定勇敢面对新挑战,一头扎进对远控操作的研究。当时的他,在传统桥吊操控方面,早已是佼佼者,创造过一小时起吊185个集装箱的纪录。

  做回“新兵”,竺士杰自己苦练远控技术的同时,还和同事一起,耗时一年多开发了集装箱码头作业动态模型,今年3月又开发了一台真实的模拟远控操作平台,10月正式投用,最大限度还原真实作业场景,用于桥吊司机远控培训。如今,越来越多的远控桥吊司机已经能达到传统操作的作业效率。随着各个港区进入远控智能桥吊的改造阶段,竺士杰正在加紧编写“桥吊竺士杰操作法”4.0版,让更多人可以高效、精确地操作远控桥吊,提升码头作业效率。

  这是直面问题的魄力。

  2018年,温州开始创建全国第一个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面对企业有苦无处说,惠企政策政府一头热、企业家社会地位不高这类营商环境典型问题,到底怎么改?温州下定决心逐一推出创新清单——开展最大规模产业政策清理、推出惠企直通车、设立民营企业家节、让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等,招招奔着企业家获得感而去。

  经过4年、上百项举措探索,温州的市场主体数量从96万户增长到125万户,新能源产业从点状发展到“核风光水蓄氢储”全链条布局,营商环境优化后入选成为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首批创建城市。现在,温州的创建经验已在浙江全域推广、全国试点推广。

  这是勇于担当的定力。

  从三年前疫情暴发,在全国率先启动重大公共突发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到全面复工复产后,迅速组织用工专列、专车、专机,再到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后,组织企业出海抢订单……浙江的一系列应时而变的操作,屡屡冲上热搜。

  这背后,正是政府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体现——只要是利于人民、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事情,政府就要敢为、敢闯、敢担当。比如,全面复工复产阶段,省外务工人员有顾虑、不敢来,各地政府部门的干部就亲自赴几个用工大省去请、去劝说;最近,一些外贸企业对于政府组织的海外抢单团“感动,又不敢动”,商务部门的干部就亲自带团,领着外贸企业一起出海。

  敢为人先,首先是一个“敢”字。正是因为全社会各领域都有这样勇敢的人,才使得浙江能够凝聚起“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强大力量。

  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同时,我国也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最近,我国的疫情防控措施持续优化,防疫进入新阶段,面临新问题,欣喜者有之,观望者有之,存疑者有之。这时候,更需要我们拿出勇气,解决问题。

  敢,首先是一种精气神。

  近三年,疫情对市场、对经济的冲击人所共见。但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如果总抱着“感动,又不敢动”不放,不去想一想我能做什么、我该做什么,“不敢”的代价可能很高——不敢把握战略机遇就会错失良机,不敢直面风险挑战就会被困难击败。

  敢,应该打好协同仗。

  “四敢”涵盖了各级领导干部、地方政府、各类市场主体、广大人民群众,可以说是对全社会的要求,能否用系统思维打好协同仗,又是关键变量。

  没有干部旗帜鲜明、以上率下真正敢为,各方哪里有信心,资源哪能整合,大家怎能跟上?没有各级各地一起敢拼敢闯,整体步调如何一致,多方力量如何凝聚?没有企业放弃等待与观望,甩开膀子走出去、干起来,真正担起经济发展的主角,复苏从何谈起?没有广大群众敢首创、有追求,这最广泛的力量、无尽的创造热情如何激活?

  干部、地方、企业、群众好像四驾马车,在“敢”字驱动下协力奔驰,打好配合战,才能让经济发展这盘大棋,实现“敢”拼才会赢。

  敢,还要给予更多呵护。

  先人一步,一定会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首创精神在实践中也总有不同的声音并行,就像章华妹当年的落笔,小岗村村民按下的手印。但我们要做的是始终心怀“人民至上”,始终给予它耐心呵护。只有再一次坚持“干字当头、敢为人先”,扛起历史责任,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才能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再一次“干字当头、敢为人先” 2022-12-13 浙江日报2022-12-1300003 2 2022年12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