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专版

湖州 以“社会治理共同体” 启动美好生活绿色引擎

  天蓝、地绿、水清,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高质量推进垃圾分类,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久久为功。五年来,湖州市紧紧围绕全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一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五年全面决胜”总体目标,坚决扛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使命担当,锚定“全国当示范”,加快打造共治共建共享的生活垃圾分类“社会治理共同体”,率先实现全市陈腐垃圾清零、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生态修复市域全覆盖、生活垃圾全处置、总量保持负增长、小区“定时定点”精准分类模式全覆盖,在全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估中获得“三连冠”“四连优”,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精心绘制出一幅城乡共美的生活画卷,为全省乃至全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湖州样板”。

红色引领部门联治

  垃圾分类工作并不是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事关每一位市民生活习惯的养成。在实践中,湖州不断推动党建引领治理、发展融入治理、服务贯穿治理,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垃圾分类、多部门协同共治的全民参与城市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子,大力推动城乡环境的提升。

  位于南太湖新区仁皇山街道的悦园社区,依托“家园支部”建设,推动辖区内党员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基层精细化治理工作,同时联合城管执法部门倡导商家共同参与,旨在充分利用督导员业务熟、人熟的优势,让越来越多的居民从“要我分类”转变到“我要分类”,实现从“粗放分”到“精准分”的蝶变,实现共治、共享。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加务实地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向纵深开展,湖州还专门出台《湖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湖州市建设生活垃圾分类全国示范市工作方案》等纲领性文件,并将垃圾分类纳入区县目标责任考核和“三会一课”进行晾晒比拼,开展千名机关党员干部“微调研”,大力推动全市垃圾分类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促进环境卫生提质增效。

  与此同时,湖州市各个机关、医疗、教育、金融、市场监管、商务、文旅、经信、邮政等九大行业主管部门也加强联动,压实“管行业就要管垃圾分类”责任,联合开展“每月一行业、每月一主题”年度行业“回头看”行动并抓好整改落实,强化“单位自查、行业检查、市分类办抽查”的督查考核机制,今年以来共计检查单位1400余家,发出书面督办函41份。

  以红色党建为引领,湖州市多部门协同共治,将“绣花”精神和精细化治理的思路融入到垃圾分类工作中。据悉,截至目前,中心城市单位已实现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准确率达95%以上,行业分类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

科技赋能全域智治

  垃圾分类是一项环环相扣的系统性工程,如何健全“体系”、做强“链条”,考验着一座城市的管理智慧。

  巧乘数字化改革的东风,湖州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以焚烧厂运行监管和生活垃圾源头减量两大场景纳入省建设厅试点为抓手,加快生活垃圾分类监管平台迭代升级,在全周期闭环管理基础上,建立跨行业、跨区域、跨层级的协同管理机制,打破管理壁垒,在全省率先实现数字监管平台市县全覆盖。

  数字赋能,让垃圾分类更智慧、更高效。南浔区培育本土科技企业自主研发生产行业首款垃圾分类智能督导机器人“小睿”,开发建设“社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基层数字治理及网格化管理”应用,对居民投放行为、现场环境状况、分类投放质量实行全时全面全域数字监管、数字评价及数字便民,有效提升管理的精细化、智慧化。

  吴兴区八里店镇在西湖漾小区和西山北区分别建立全市首个数字化投放驿站和数字化管理中心,涵盖全天候监管、交互宣传、便民服务,并首创数字化星级驿站评价考核体系,实现自主投放、智能监测、异常推送、数字评价考核的全闭环数字化治理,居民投放守时率从82.27%提升至86.98%,分类正确率从85%提升至95%以上。

  德清县康乾街道则依托智慧园区及高校人才资源搭建“政府+高校+企业”的共建共享平台,合作研发云端监管平台,探索垃圾清运网和再生资源回收网“两网融合”新模式,结合智慧街道建设完成小区“两定四分”亭远程宣贯和数字监管模式,构建起智能化垃圾分类处理新生态。

  在湖州,诸如此类的基层探索还有很多,将多元化科技创新手段嵌入到垃圾分类“全链条”,对准不同场景下的具体需求,以科技创新赋能补链延链强链,为垃圾分类的智慧治理提供了更多数字方案。

产业发展创新优治

  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等诸多环节,只有当各环节被顺畅地串联起来,成效才能显示出来。湖州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引进各类资本20余亿元,推进17个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并将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涵盖物流、餐饮、固废物、轻工业等多个市场主体,塑造产业发展新机遇,勾画一幅欣欣向荣的垃圾分类处理产业全景图。

  竹子是一种绿色、低碳、速生、可再生、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作为“中国竹乡”的安吉县积极探索“以竹代塑”,与本土生物科技企业合作建立健全竹制品销售推广平台,推动商超、农贸市场、邮政快递等重点领域实现竹餐具、竹制可降解塑料袋使用全覆盖,重点产业配套应用常态化,助力垃圾分类源头减量。

  同时,湖州市大力优化分类收运流程,不断提升末端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能力。自2020年以来,湖州在全省创新推出“铛铛师傅”回收体系,扶持本土回收企业收编社会零散回收商100余人,打造 “收编铛铛师傅+市场化运作”“线上预约回收+线下自主投递”模式。目前,湖州已经实现了可回收物应收尽收全品类回收,日均回收量达250吨,其中低附加值占比超过8%,减少了进入焚烧厂处置的垃圾量,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率。

  借助科技手段,湖州市也在日日上演“变废为宝”。譬如长兴县建设有机肥生产项目并打造智慧化堆肥车间,以数字赋能实现有机肥配料、布料、出料等一体化全自动运行,处置利用易腐垃圾沼渣、秸秆等废弃资源能力达到4万吨/年。据悉,该项目还获得绿色金融贴息11.7万元,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生动实践。

搭建平台完善共治

  垃圾分类,民众参与是关键。湖州市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力量,围绕提升群众参与率,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见到实效”的要求,加强宣传发动,强化氛围营造,使垃圾分类理念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去年8月以来,共青团湖州市委在全市范围内持续开展“湖小青”志愿服务助力禁塑限塑“百千万”“三个一”主题行动,形成集宣传推广、实践动员于一体的禁塑限塑志愿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共组织开展垃圾分类主题活动1500余场,组建“湖小青”禁塑限塑志愿服务队733支,发动“湖小青”志愿者2.5万人次,累计服务时长超7.8万小时。

  与此同时,各个社区也在垃圾分类工作中展现了前端科学投放的重要作用。在社区党组织带领下,发挥业委会自治作用,社区、物业、业委会形成了垃圾分类的“共治力”,成为撤桶并点、入户宣传、桶边指导的“主力军”。有的小区,更是创新采用物业承接垃圾分类模式,有效避免小区物业与垃圾分类第三方服务企业“两张皮”,更好地助推小区垃圾分类工作“提质”。截至目前,湖州全市共619个小区转型为“物业直管”,占比48.5%。

  吹响垃圾分类工作的号角,每一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参与者。湖州还专门成立垃圾分类专项工作室,架起政府部门与市民沟通的桥梁,听民声、解民忧、聚民心;设立便民服务大厅,开设咨询窗口,开通2201212服务热线,并自主开发“湖垃圈”入驻浙里办应用平台,进一步畅通意见建议反馈渠道。

  眼下,垃圾分类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家分好类、定时拎出门、定点精准投”成为人们的共识。随着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完善,湖州市垃圾分类也逐步从“整治”变“自治”、从“单打独斗”变“全民参与”,为这座城市厚植宜居底色。

  (本版图片由湖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8 湖州 以“社会治理共同体” 启动美好生活绿色引擎
2022-12-12 浙江日报2022-12-1200009;浙江日报2022-12-1200012;浙江日报2022-12-1200014;浙江日报2022-12-1200010;浙江日报2022-12-1200018;浙江日报2022-12-1200026 2 2022年12月1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