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专版

文章导航

垃圾革命 “浙”里先行

  从城镇到乡村,垃圾革命带来的每一点改变,背后有无数份努力。

  垃圾分类看似只是改变传统的处理办法,实质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完善的规章制度,是推进生活垃圾治理的重要保障。浙江着力从法规、政策、标准入手,构建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

  印发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和餐厨垃圾管理办法,为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提供坚实的法治支撑;

  以省“两办”名义印发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和高水平推进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意见,配套开展了源头减量、回收利用、能力提升、制度创制、文明风尚“五大”专项行动,形成声势浩大的“大合唱”。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编制全国首部城、乡垃圾分类标准(明确提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其他垃圾”四分类标准),配套制定新建住宅小区分类设施设置、垃圾分类管理工作指南等10余个技术规范。

  设施建设是垃圾治理的先手棋,浙江着力补齐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各环节的设施和能力短板,加快建立匹配完善的分类体系。省里指导各地编制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规划,科学测算各地生活垃圾产生量,明确生活垃圾设施的布局、规模和标准,并制定年度实施计划。

  紧盯“零填埋”目标,全省大力开展末端处理设施建设攻坚行动。目前,全省共有焚烧和餐厨垃圾处理设施136座,总处理能力9.8万吨/日,实际处理约7.2万吨/日,完全满足处理需要。

  在推动提标改造方面,我省以末端处置的精准化、精细化倒逼前端、中端各类硬件设施的匹配提升,更新或淘汰不合格运输车辆,开展中转站改造提升行动。目前,我省全程分类体系已基本建成,实现全覆盖。

系统思维 集成治理 环环相扣

从“减源头”到“再利用”

  近日,杭州仓溢东苑小区菜鸟驿站内,居民王女士站在一个绿色回收箱旁,把刚拆下的快递纸箱投入其中。“驿站会对包装盒进行二次回收利用。”她说。

  这是菜鸟公司推出的“回箱计划”。截至去年底,这个计划已覆盖全国315个城市,每年预计回收利用上亿个快递纸箱。

  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更重要的是做好“源头治理”。从个人响应“光盘行动”,到相关企业减少提供一次性用品,再到相关部门制定包装材料的绿色标准,我省坚持系统思维、系统治理,充分发挥浙江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省分类办”)统筹抓总作用,强化部门协作,集成部门优势,形成高效协同的工作格局。以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等环节为重点,全面实施综合治理,破解源头减量难题,减轻垃圾分类压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去年,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编制了《浙江省生活垃圾分类指导目录》,该目录细化了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易腐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的分类,大大便于市民直观掌握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提升垃圾分类知晓率和投放准确率,实现生活垃圾源头最大限度减量。

  生产环节,制定《绿色包装通用规范》,鼓励企业生产可循环的包装材料。以快递、外卖等为重点,开展过度包装专项治理,推行绿色包装,推广使用可循环包装袋,减少包装废弃物产生。

  流通环节,开展塑料污染治理攻坚行动,升级“限塑令”,在超市、商场、农贸市场、批发市场等场所限制使用塑料袋,推广使用菜篮子、布袋子。

  消费环节,全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带头不使用一次性杯具,减少使用一次性办公用品,宾馆(酒店)不主动提供一次性消费用品,餐饮饭店不主动或者免费提供一次性餐具,大力开展“光盘行动”。

  回收环节,健全回收体系,合理布局回收网点,会同商务等部门制定实施生活源再生资源分拣中心设施建设行动。目前,建成回收网点14300多个、分拣中心220多个,培育有实力的回收企业56家。

  多措并举、多管齐下,通过综合治理和专项整治,我省垃圾总量高速增长势头明显遏制,进入末端处置的垃圾增长率逐年下降,率先在全国成为生活垃圾总量“零增长”的省份。

数字赋能 创新驱动 破解难题

从“勇探索”到“数智管”

  让垃圾分类更智慧,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必答题”。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快速发展,科技在破解城市治理难题、提升治理水平上大有可为。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浙江坚持创新驱动、数字赋能,不断提升生活垃圾综合治理水平。我省创新分类模式,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在各地探索形成“两定四分”“智能账户”“桶长制”“物业+”等可复制、可推广的垃圾分类模式。充分引入市场化机制,培育壮大“虎哥”“搭把手”等一批回收骨干企业,不断提高分类质量和回收利用率。注重示范引领,组织编制《生活垃圾分类评价规范》,开展高标准垃圾分类示范小区、示范村、示范片区创建,建成示范小区4184个、示范村1200个、示范片区267个。每年表扬一批优秀市、县,为全省提供可学、可看、可借鉴的示范样板。

  置身数字经济潮头地带,我省乘“数”而上,借力“互联网+”、“城市大脑”、人工智能应用等技术,构建全链条、全流程的垃圾治理数字化监管系统。投放端推行“二维码”、智能感应、抓拍等方式实施追踪溯源;收运端安装实时监控、智能称重、车载GPS等设备,强化过程监管;处理端建立进场在线计量、烟气在线监测等系统,实施动态监测。今年6月,省生活垃圾分类监管信息系统正式运行,实现省市县“一张网”监管。为了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我省大力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攻关,重点在填埋场综合治理、易腐垃圾处理技术等方面研究破题。

生态文明 理念变革 蔚然成风

从“新时尚”到“好习惯”

  “在家中要把垃圾分好类,楼下就有垃圾站点,相对应投放进垃圾桶,美好环境需要大家共同参与……”

  新的历史时期,当碳中和碳达峰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命题,作为一项公益性、社会性、长期性事业,如何将垃圾分类纳入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我省建立健全以部门、街道、社区、物业、企业、居民、志愿者等共同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机制,开展垃圾分类的组织、动员、宣传和指导,推动垃圾分类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提升社会文明水平。

  垃圾分类工作,百姓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这是基本的民生问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实施垃圾分类处理,引导人们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可以有效改善城乡环境,促进资源回收利用,推动辖区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我省依托“报、网、端、微、屏”等各类媒介打造垃圾分类宣传矩阵,广泛开展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等“八进”活动,编制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宣传手册及动漫宣传片,在省级相关电视台设立垃圾分类专栏,举办垃圾分类“达人挑战赛”等,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明显提升。据省民调中心满意度调查,去年全省垃圾分类满意度达89.73%。

  垃圾分类是一场全民的“理念”变革、“习惯”变革,这是一个渐进过程,也必将是一场“持久战”。按照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有关规定,我省压实单位和个人的主体责任,加大居民(单位)分类投放质量、定时投放执行等情况的执法力度,依法曝光、查处、惩戒垃圾不分类行为。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执法违反垃圾管理条例案件约42.4万起,形成有效震慑。

  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正成为各界共识。当垃圾分类工作与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等宏观发展议题有机融合,这项为民办实事项目便有了高质量推进的巨大势能,短期冲刺和长期攻坚赓续接力。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

  笃行致远、惟实励新,浙江垃圾分类的绿色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

  (本版图片由浙江省分类办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4 垃圾革命 “浙”里先行 2022-12-12 浙江日报2022-12-1200008;浙江日报2022-12-1200010;浙江日报2022-12-1200009;浙江日报2022-12-1200012;浙江日报2022-12-1200017;浙江日报2022-12-1200021 2 2022年12月1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