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阅读

同时期世界上最先进地籍管理遗存《兰溪鱼鳞图册合集》编纂出版——

承载中国人对土地的深情

  煌煌250巨册,共计7万余字前言、149篇叙录、20.3万余幅高清彩图……近日,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兰溪鱼鳞图册合集》在杭州首发。

  这套合集由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编纂,该校胡铁球教授、李义敏博士,以及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名誉院长张涌泉教授共同主编,完整、系统地整理了746册清同治时期兰溪县鱼鳞图册官册,梳理了光绪时期、民国时期的补造情况,还搜罗了部分散落民间的民册。

  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系统出版以县为单位的基本完整的鱼鳞图册,也是我国地方档案文献整理的标志性成果。书中大量未经刊行、长期深藏的兰溪鱼鳞册首次公开出版,填补了大宗鱼鳞册出版的空白,吸引一大批海内外学者和古籍爱好者“路转粉”。

  《兰溪鱼鳞图册合集》新书发布时,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4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充分肯定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大家认为,《兰溪鱼鳞图册合集》的整理出版不仅改变了鱼鳞图册利用困难、缺乏深度整理的现状,更重要的是大大丰富了对国家、特别是对江南地区经济、社会、历史、人文研究的史料补充,生动展示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重现了江南文化的绚丽光彩。

  专家们还兴奋地探讨起今后的研究方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鱼鳞图册研究专家栾成显说,本书在编辑过程中的定名、断代、叙录与释文等项,既是对鱼鳞图册文书档案的一种整理,也是对鱼鳞图册文书档案的一种研究。同时,构建了鱼鳞图册修复、数字化、整理、影印的完整工作链条和严密学术规范,对今后其他鱼鳞图册的整理刊行无疑具有示范和启迪意义。

  清华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仲伟民认为,本书为学者对中国田赋制度研究提供了珍贵史料,有可能在中国土地赋税制度研究方面掀起一个小高潮,并取得突破性成果。

  如今,穿越160多年浩瀚星河,“复活”的鱼鳞图册正向我们款款走来。她展示着中华文明的璀璨与辉煌,诉说着历经百年流转的蜕变与重生。

  鱼鳞图册有多珍贵

  代表地籍管理最高水平

  鱼鳞图册,又称鱼鳞册、鳞册、流水册等,是我国古代官府为征收赋税而编制的土地档案,编制时需要给每一块土地编号、绘制图形、确认产权,然后把信息登记在册籍里,因其所绘图形排列像鱼鳞而得名,类似现在的“不动产证”。浙江婺州(今金华)是鱼鳞图册的创始地,其攒造始于南宋嘉定年间,其所承载的土地管理制度一直沿用至明清、民国时期。

  中国是传统农业社会,农民、土地、赋税,都是关系国家统治与政府治理的核心。《宋史·贾似道传》记载:“江南之地,尺寸皆有税。”意思是每一寸土地都有归属,都纳入国家税收体系中。在地域广袤的中国要想实现这一点,全靠鱼鳞图册。

  著名美籍华人史学家何炳棣说:“在十四世纪末年,这无疑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著名经济史专家赵冈则认为:“明清时代的鱼鳞图册是人类历史上(在计算机时代来临以前)政府地籍管理最周详细致的档案记录,中国以外任何国家都找不到类似的史料。”

  这说明,鱼鳞图册制度代表了当时地籍管理的最高水平,其对土地管理的精细程度远超同时期世界其他地区,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创举。

  兰溪鱼鳞图册一经发现,立刻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然而,如此宝贝却一次次面临生死劫难,差一点被一把火烧掉——

  这批鱼鳞图册编造于晚清同治年间,正值中华民族危亡时期,经历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军阀割据和抗日战争,几经政权更迭、战乱动荡,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其命运可谓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1942年,侵华日军攻占兰溪。县政府工作人员撤离到砚峰乡双牌村(今诸葛镇双牌村)。临走时,有人建议把820册《兰溪县鱼鳞图册》用樟木箱装好一起转移去双牌村,以免落入日军手中。但是也有人提出,不如运往甘溪乡东坞村(今黄店镇刘家行政村东坞自然村),那里村少山高,非常隐蔽,更适合重要档案的保护。

  正是这个提议,让鱼鳞图册逃过一劫。因为4天后,双牌村就被日军攻陷,临时县政府被洗劫,所有地籍档案在大火中烧毁。

  兰溪县城彻底沦陷之后,日军四处烧杀抢掠,当时县田粮处(全名“田赋粮食管理处”) 担心这批档案被毁掉,又把鱼鳞册转移至丽水市景宁县。兰溪距离景宁路途遥远,且山路崎岖,交通遭到破坏,于是雇了60多名民夫,靠人力肩挑的办法,一箱箱挑到了景宁。

  待战事平稳,兰溪县田粮处又悄悄把鱼鳞图册搬运回东坞村,雇了民夫挑担转移至三峰乡上金村,由当地村民秘密保管。直到1945年,日军投降,被蹂躏了3年3个月的兰溪县城终于光复,辗转多地的鱼鳞图册才被运回县政府,后来保存在财政局。尽管政府和村民竭力保护,但是鱼鳞图册还是丢失了74册。现存的746册,弥足珍贵。

  随着时代变迁和技术进步,鱼鳞图册完成了历史使命,成为了珍贵档案。为了保护这批册籍,1998年省财政厅还专门成立了兰溪鱼鳞图册整理研究委员会,拨付专款对其进行修复。2017年9月,兰溪市财政局将其移交给兰溪市档案馆。

  抢救修复有多难

  100多人耗时9年完成

  在浙江师范大学中国契约文书博物馆内,250巨册《兰溪鱼鳞图册合集》被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轻轻捧起一本,墨香扑鼻而来。翻开书页,一张张精修过的鱼鳞图高清照片跃入眼帘,看上去像一幅幅古代书法艺术作品。

  这部煌煌巨著,由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团队的100多名师生耗时近9年才完成。“职其事者,心力俱竭。”当被问及参与如此重大课题的感想时,李义敏引用了光绪《兰溪县志·清赋纪略》里的一句话。

  记者从他口中得知,这样一场呕心沥血的地籍档案的抢救保护工作,缘起一次偶然——

  2013年初,时任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涌泉受邀去金华市档案馆参观。当他看到档案库密集架上436册汤溪鱼鳞图册时,十分惊喜,马上组织团队展开研究。更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在兰溪调研时又发现了746册清朝同治时期攒造、民国补造的兰溪县鱼鳞图册。

  两批鱼鳞图册数量巨大,总计1182册,但大部分册籍受潮、虫蛀、鼠咬,出现脆化和霉变。如果不早点抢修,破损程度还会继续加重。但是,经费从何而来?

  几经周折,在国家档案局、浙江省档案局、金华市档案馆、兰溪市档案馆的支持下,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研究团队把汤溪县与兰溪县鱼鳞图册合并,统称“婺州鱼鳞图册”,申请了3个国家级和1个省级重大课题,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为鱼鳞图册的修复、数字化、整理与出版提供了保障。

  为最大程度修复好这批古籍,加上之前研究汤溪鱼鳞图册的经验,浙江师范大学专门成立了兰溪鱼鳞图册修复课题组,并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整理规范:全面普查、抢救性修复、高清彩色扫描、复原最初的编造系统、重新编目、分层断代、撰写叙录、彩色影印、精准释文、编制索引等10个环节,构建了鱼鳞图册修复、数字化、整理、影印、研究的完整工作链条。

  然而,当抢修工作启动时,实际遇到的难题远比想象的难。

  首先是抢救性修复。由于册籍出现了虫蛀、鼠啮、霉变、撕裂和粘连等各种问题,有一些散册甚至结成“方砖”,修复简直无从下手。为此,课题组请来资深古籍修复专家阎静书来金华主导工作。他们遵循“最小干预”“修旧如旧”等原则,摈弃传统的一律整卷、整页托裱的方法,尽可能采用局部修复的方式。为了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专门开设了研究性选修课《民间文书修复与整理》,先后培养了80多名本科生,确保这一场跨越9年的浩大工程坚持下去。

  修复完成后,他们又发现最初的编造体系已经被破坏,册籍顺序被打乱、封题字号不清、贴条位置不确,需要一叶一叶重新排序和复原。

  “图册中又夹杂多个版本,文本内容多是手写体,俗字异体字较多,整理时不小心就会出现错误。”李义敏告诉记者,其中还有大量印章的识别、信息的断代、功能的判定等工作,这些问题给鱼鳞图册整理、汇编、研究带来巨大障碍,而整理的质量直接关乎到鱼鳞图册数据库建设的成败,以及学术研究的结论是否可信。

  经过无数个日夜奋战,课题组成员最终凭借扎实的文字学、文献学、书法学等专业知识,顺利完成了撰写叙录和编纂索引工作。

  由于工作繁杂且体量大,很长一段时间,同事们发现李义敏因偏头痛频频发作,被迫暂停手中工作找一处地方静坐冥想。因为一天十几个小时盯着鱼鳞图册和电脑,他的眼睛一度红肿发炎,睁也睁不开,差点动手术。

  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也是浙江大学出版社工作多年的编辑王荣鑫第一次遇到。他在朋友圈感叹地说:“这套书出版过程之艰难,是我职业生涯以来从来没有的。如果一本书的难度是‘D’,那么一个有250本书的项目,难度不是‘D’乘以250,而是D的250次方。”

  当代价值有多高

  具有县域标本研究意义

  深蓝色线装书、16开大小,首页牛皮纸上用繁体字竖写着两行字:“兰溪实验县鱼鳞册(民国二十三年)”和“土地移转推收处补造”。

  在薄如蝉翼的书纸上,一页页鱼鳞图随着书本翻动,飘逸纷飞宛若蝴蝶。土地的形状、亩数、名称等信息一一用蝇头小楷填写,精细程度令人咋舌。

  仔细端详手中的图册,记者在感叹古人智慧的同时,也忍不住为浙江师范大学团队高超的古籍修复能力点赞。对照图片中损坏的原版,精修后的鱼鳞图册既最大限度保留历史信息,又把损坏的部分修复完好,几乎复原了最初的面貌。

  眼下,746册兰溪鱼鳞图册已修复完成、合集也已整理出版。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如何保管好、利用好、宣传好这些珍贵的档案。得知兰溪市档案馆特藏库已经准备就绪,不日便可以迎接它们“回家”。为了一探究竟,记者特地驱车赶往了兰溪。

  跟着兰溪市档案局局长祝勤,我们一行人来到了特藏库,这里24小时温度保持18℃、湿度保持50%。“你看,后面这些密集架就是专门准备存放鱼鳞图册的。”走进库门,一股樟木气味迎面扑来,一尘不染的库房里20多个全新档案架依次排列,银灰两色相间,足足有2米高。记者走近才发现这些架子的每一层都用樟木板做底板,防止档案册籍被虫蛀,制作精良。

  特藏库用于保存修复好的鱼鳞册原件。兰溪市档案馆还计划在2楼设一个200多平方米的展馆,用于鱼鳞图册历史文化的展览,目前正在设计装修方案。记者一行人乘坐电梯来到了现场。

  “这里要做一个声光电互动区,让参观者利用VR技术,跟着鱼鳞图册穿越回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当时辗转保护鱼鳞图册的感人场景。”兰溪市档案馆副馆长钟晓峰说,他们已经收集了抗战时期用来转运鱼鳞册的2个原始木箱和4个财政局保管期间添置的樟木箱,展馆装修好之后就会存放在展览厅向游客展示。

  祝勤告诉记者,古代地方志只是粗略勾勒县城样貌,加上史料缺失,很难准确细致地还原县城全貌。

  目前,浙江师范大学团队已初步将古城鱼鳞图册中依次相连的3000多号土地全部拼合,形成清末兰溪城区鱼鳞总图。这无疑是最详细、最准确的古县城图,能比较真实地还原当时情况。

  “书中大量未经刊行、长期深藏的兰溪鱼鳞图册首次公开出版,填补了大宗鱼鳞图册出版的空白。”张涌泉说,这本合集对于研究明清时期的经济史,尤其是地权分配、人地关系、基层组织、区域社会变迁等问题,具有极高的县域标本研究价值。

  记者了解到,兰溪鱼鳞图册已入展杭州国家版本馆,并与汤溪鱼鳞图册、安徽休宁鱼鳞图册联合申报参评“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目前已经通过初评。

  “我们要努力让兰溪鱼鳞图册真正‘活’起来。”祝勤说,兰溪市档案馆已计划与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合作建立研学基地,成立鱼鳞图册研究中心,讲述好兰溪鱼鳞图册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展示好地籍档案背后的中国智慧和文化自信。


浙江日报 阅读 00009 承载中国人对土地的深情 2022-12-09 25150373 2 2022年12月0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