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观点

器官捐献亲人受益,乐见“爱的回旋镖”

  离世3年的老公,竟然救了爱人一命,你信吗?

  据钱江晚报报道,36岁的吴云(化名)近日在接受肾脏移植手术后,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出院。3年前,她的丈夫程军(化名)意外脑出血去世并捐献器官,挽救了4位患者的生命。如今,因尿毒症需接受肾脏移植的吴云,作为捐献者的配偶优先获得肾脏移植,少等候了至少1000多天,承接了另一位器官捐献者传递的爱。

  程军的爱,被用另外一种形式传递给了吴云,网友纷纷发出了“好人有好报”的感慨。

  器官捐献是生命和爱的传递,但由于种种因素限制,器官捐献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从理论上讲,人死如灯灭,捐献器官尚可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生命,捐献遗体亦可用于医学科研,可谓功德无量。然而,从情感上讲,亲人遗体寄托着无尽的哀思,当然不容“亵渎”。

  正因如此,当丈夫意外去世后相关医护人员向她提及器官捐献时,对器官捐献零认知的吴云的第一反应就是觉得“太残忍了”而接受不了。经沟通解释之后,一家人在痛苦中最终达成了共识——既然留不住至亲,就帮帮别人,权当为孩子积德行善。

  爱出者爱返。当她替丈夫作出捐献器官决定时,完全没有想到在3年后自己会从捐献者家属转变为受捐者。这不能简单归结为冥冥中注定,更应该归功于相关机构对捐献器官者家属后续的制度性关怀。浙江针对器官捐献者的直系亲属有关爱政策:可以优先移植,还能减免费用。正常的排队等候移植,她可能需要等待3年以上甚至更长的时间,作为捐献者家属,在各种因素的“巧合”之下,她在排期两个月后就获得了肾源。

  人类器官和其他身体组织供不应求,每年都有成千上万人因缺乏移植器官而死亡。这起离世3年的老公救了爱人一命的故事,令人动容之余,对破解器官捐献难题或许不无启迪。

  器官捐献不是人类的天性,而是教育的结果。宣传器官捐献时要充分讲清楚这种器官配置上的公平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省的这一器官捐献者直系亲属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例,给公众上了一堂生动的器官捐赠课。

  大爱相传,生命不息。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我省已累计实现器官捐献2097例。针对捐献者身后未成年子女抚养、困难家庭关爱等问题,浙江省红十字会近年陆续启动助学关爱项目,帮助捐献者家庭。相信随着相关暖心政策的推广落地,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把爱留在人间。如何从死神的手上“抢救”下更多可以继续承载生命的宝贵器官,依然任重而道远。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7 器官捐献亲人受益,乐见“爱的回旋镖” 2022-12-06 25149116 2 2022年12月0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