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法治引领 坚持依法行政
慈溪大力推进自然资源法治建设
杨渊博 周梦丹 岑琳
慈溪的新世纪广场呈几何对称,葱绿的草坪簇拥着高大稀疏的乔木,石砖铺成的健康步道边栽植着各类花卉,游人漫步其中,尽享惬意的休闲时光。
现在,这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公园又多了个新身份——法润自然资源主题公园,在满足市民休闲娱乐需求的同时,还成为向公众普法的新阵地。
近年来,慈溪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扎实推进全市自然资源法治建设。通过加强学法、普法教育,打造“法润自然资源主题公园”普法阵地,建立“周二夜学”制度,开展政策法律法规解读、党建知识学习、党委中心组学习等系列工作,进一步提升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管理能力和法治素养。同时,通过深化改革、保障项目、健全机制,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2021年,慈溪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被评定为全国自然资源系统“七五”普法先进单位,继被评定为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六五”普法先进单位后再次获此殊荣。
改革发力
产业发展稳进提质
为全面落实企业投资项目“最多跑一次”要求,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提高市场配置土地资源要素效益,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慈溪市于2018年9月21日出台《慈溪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标准地”改革的实施意见》(慈政办发〔2018〕113号),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海经济开发区(慈东)和特色小镇内新增工业用地实施“标准地”出让。2019年起,该市全面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除负面清单外,其他工业项目用地全部实行“标准地”出让。截至目前,已出让“标准地”257宗、面积7923亩。
今年,慈溪市进一步深化“标准地”改革,率先在宁波市出台《工业用地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实施意见》,以《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和《履约协议》“双合同”为载体,通过健全产业准入、开竣工监管、亩均效益评价、土地使用权退出等机制,将项目建设投入、产出、节能、环保等要素纳入管理,对工业项目在用地期限内的状况实施全过程动态评估和监管,从而实现工业用地利用效益最大化。政策实施后,首批13个工业投资项目预计竣工达产后亩均投资强度、亩均产值、亩均税收分别可达到339万元、1028万元、42万元,其中亩均投资强度和亩均税收分别增长131.4%和50.5%。
要素保障
重点项目应保尽保
日前,新建南通至宁波高速铁路(慈溪段)先行用地已上报省自然资源厅,项目用地面积近170亩。该项目批复将为通苏嘉甬铁路宁波段项目先行工程开工及实现明年全面开工的建设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以来,慈溪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用足用好自然资源部用地用海保障26条政策红利,牢牢把握“三区三线”敲定的有利契机,滚动更新全市急需报批重大项目清单,实行重大项目“专人跟进”,创新开展并联审查和重大项目容缺受理机制,从指标争取到项目获批落地实现全生命管理、全流程保障。截至目前,慈溪共报批土地1629亩,其中新增建设用地1280亩,高效保障了杭州湾地区环线并行线G92N(杭甬高速复线)慈溪(新浦)服务区及出入口工程建设项目、慈溪市共同富裕示范区(周巷)建设项目姚江流域生态水系工程、环驰轴承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用地需求。
同时,慈溪市作为宁波市首批承接省、市土地管理有关审批权限下放的县(市、区),在明确权限下放范围、操作办法、审批流程等基础上,出台《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用地审批闭环管理的工作方案》,建立“一事一策一人”专项管理服务机制,精简审批环节,大力提升报批速度。今年7月底,浙大邵逸夫医院慈溪院区一期用地顺利获批,新增建设用地219亩,项目从指标获得到用地获批仅用时17个工作日,跑出了用地报批慈溪“加速度”。
管理创新
健全机制源头管控
以服务企业为核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产权登记为抓手,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全面实施登记、缴税“一窗受理,并行办理”。全面推行“互联网+”,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办”,抵押登记“不见面”,自助查询“不打烊”,税费缴纳“一网通”。实行企业不动产登记“零收费”,2021年至今累计减免涉企不动产登记费共计1860余万元。根据省发改委公布的2021年浙江省营商环境测评中,慈溪市“登记财产”指标位列全省第一档。
建立健全“季核+月清”的常态化卫片执法工作机制,卫片执法检查工作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强化源头治理,打造“人防+技防”的耕地保护新格局。全面推行“田长制”和“耕地智保”应用场景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落实三级田长和村级巡查员1053人,其中村级田长366人、村级巡查员608人。已安装171个高位视频实时监控系统,实现全市耕地覆盖率90%以上。全面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耕地保护、矿产资源管理、林业资源管理、违法建设源头管控长效机制,形成一整套体系完善、监督有力的自然资源监管体系。
(杨渊博 周梦丹 岑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