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去“翰邦”
陆春祥
一
一日,我宿罗山村的淡竹山房,散文学会新成立的创作基地,几个文友涂鸦,畅聊,兴尽,一夜安睡。次日晨六时,推窗一看,眼底青山,望着缓动的云雾,迅速出门,沿河边行数十步,过桥,右转进山。道宽路平,左边道外有农田层递而进,道旁皆芒秆,芦苇花在晨风中轻摇,右边山沿,隔几十米就有一只蜂桶,将山挖出一个小洞,蜂桶半里半外,桶下填着石头,桶上盖着木板,有蜂飞进飞出。我知道,这种野蜜,市场上极难买到。追着云雾的方向走,耳旁只有秋虫声与脚步声,偶尔会有山鸟长鸣数声。
每次回老家,都觉得可以去除腔中不少浊气,晨走一小时,显然不过瘾,还应再去山里吸氧。早餐后,我们去翰坂,那里是杭州市生态康养村。
翰坂是百江镇最西部的一个行政村,与淳安交界,与我家白水小村相距差不多有二十里地,不过,从小到现在,我也只去过一次。文友一直在问,翰坂,为什么有一个翰字?翰林之翰?翰墨之翰?我几十年也没弄清楚,大家一路上都在讨论这个翰字。
二
陪同我们的章锡灿副镇长提供给我一份《翰坂微村志》,有这样的文字:
翰坂村有潘冯项徐刘赵等数十个姓氏,潘冯两姓是已知最早的居民。据家谱记载,潘姓是五代后汉乾祐年间(948—950)节度使潘琼致仕后,由杭州隐居到此,潘姓迁入后,这里称潘家,到宋代,潘家出了一个翰林,后回乡建祠,把村名改为“翰邦”,意思是“出翰林的地方”,再后来谐音成今名“翰坂”。
翰邦,出翰林的地方,真是太有诗意与文化了。不过,我并不相信,两宋姓潘的翰林很少,分水县(公元621年建县,1958年11月并入桐庐县)的历史上也没有姓潘的翰林,但名称总有来历。既然村名与潘姓有关,我需要找到潘姓家谱。
翰坂村赵金峰书记,帮我找到了潘益林家所藏的《分阳柳柏蒿峰翰邦潘氏宗谱》,这家谱又名《潘坂潘氏宗谱》《荥阳潘氏宗谱》《潘氏宗谱》,有明代三元及第的商辂所撰序,始修于宋隆兴二年(1164),先后11次续谱,我看到的谱,共五册,修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商辂名气大得很,淳安人,连中三元的翰林,翰坂与淳安交界,令人信服。翰坂潘氏家谱明确记载,他们来自荥阳,天下潘姓出荥阳,联合国原秘书长潘基文的祖宗也在那里,翰坂潘姓始祖潘琼,后汉乾祐年间节度使,潘琼字君玉,号翰邦。
原来,翰邦是潘琼的号。虽然查不到潘琼这个节度使,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要来杭州隐居,但古人以名或号来命名一个地方,却也常见。范仲淹知睦州,睦州又称桐庐郡,范仲淹在任上写了很多关于桐庐郡的诗,于是被人亲切称为“范桐庐”;清代“萧山相国”朱凤标居住的那个村,以前叫坛里金,朱凤标考中榜眼,人们就将村名改为朱家坛村。
三
弄清楚了村名来历,就如掘到宝一样,不管怎么说,既便从潘翰邦开始算起,这村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望着满眼的青山与陡坡,觉得这个“坂”字,表意还是很准确的,但我心底还是认同“邦”字,翰邦,翰墨翰藻,文章文采,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犹如一位千年文化老人。
翰邦属浙西山区,整个村落呈不规则条带状,零星分布于罗佛溪沿岸山垅中,村中古树多,柏树、红枫、香榧、山核桃树到处都是,这里是桐庐县山核桃的主产区之一,全村有山核桃树四千余亩。
车子一直往深处山缝里钻,我们要去拜访的一棵古树,据说是千年银杏,就在红坑山自然村的山顶上。赵金峰一直在说刘秀避难千年银杏树洞的故事。说是刘秀被王莽追杀,一直避兵到这里的深山,追兵紧追至红坑山山顶,刘秀与随从只好钻进那棵大银杏树的树身洞内,追兵围着树转也没有发现,突然,银杏树高处有个大酒坛一样的东西引起了追兵们的注意,他们以为是什么秘密武器,连忙用箭射,结果,箭身带出了铺天纷飞的大马蜂,马蜂们将追兵螫得嗷嗷乱叫,抱头鼠窜,刘秀得以避过兵害。
古道蜿蜒而上,长在岩缝里的青冈树、莲香木,虬枝乱舞,粗壮顽强,除了赞叹还是赞叹。喘着粗气,大汗淋漓,在与淳安县临岐镇右源村交界的山岗上,终于见到了这棵千年银杏,雷击不倒,火烧不死,我绕树细观。树身确有大洞,好几个人可以钻进,得几个人才能合抱,底部树心,裸露出一大片干枯的树身,已呈木板状、古铜色,如受伤过的沧桑老人,然而,整株银杏青翠可掬,冲天而上,树叶间挂着无数的银杏果,生机与活力勃发于每一枝叶上。
树旁有银杏亭,伫立亭间,朝树身上望,大树底部至数十米高处又生两粗枝,粗枝早已成家立业变成主干,再旁逸生枝,枝又生细枝,它们在如此阔大的天地间,枝枝相交,枝枝相互,叶叶相挨,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它们的肆意伸展。
树到底有多古?树身写着林业部门的鉴定:二百七十年。千年银杏,我看过不少,山东日照莒县城西浮来山上那棵古银杏,中国最古老,据说已近四千年。科学必须相信,但传说也不是空穴来风,看着树底部又长出的新树,我心里想着,眼前这棵乾隆年间的树,如何能将刘秀的故事联系起来,两千年,不太可能,但眼前之树是老树的后生,应该可能:红坑山上的这棵古银杏,在潘翰邦来隐居之前就挺立于此了,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突遭雷击而烧毁,数百年后,风雨又唤醒了它的子孙,于是重新开始绽放,直到我的拜访。从这个角度说,称其千年银杏,也不为过。
边感慨边坐在树洞边乘凉,山风不时从背后吹拂,待湿衣渐渐干了后,我们起身,朝这位年轻的老树又看了看,转身下山,我要去山脚下看那座罗佛庙。
四
我家门前的罗佛溪,就发源在翰邦村最高的枝笔尖东坡,它自海拔九百多米高的山上汩汩流出,一路向东逶迤曲折而来,穿百江,冲进分水江,再奔腾向前,汇入富春江。
与潘翰邦们相比,罗佛庙的历史更悠久,它供奉的是唐朝的罗万象。
宋代大型道教丛书《云笈七签》上说,罗万象,不知何所人,有文学,明天文,尤精于《易》,节操奇特,惟布衣游天下。南宋金华人王象之编的《舆地纪胜》引晏殊的《类要》这样说:唐罗万象者分水县人也,隐于紫罗山,李德裕使人召之,闻之,更移入深山,依白云而居,终身不出。
长庆二年(822)9月,李德裕因牛李之争被外放为浙西观察使,他在这个任上差不多有四年时间,按此推算,罗万象大约生活于唐穆宗、敬宗时期。光绪《分水县志·仙释》载:“罗万象,唐时官御史,有政声。后弃官隐于分水紫罗山,筑白云亭以居。”紫罗山,就在桐庐瑶琳镇与分水镇界上。《全唐诗外编》、《严陵集》卷二,均收有罗万象的一首名《白云亭》的诗: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不如依旧再移居。
我进罗佛庙看白云真人,他一脸慈祥,安详无限。这位以荷叶为衣,以松花为食,只愿闲居的罗真人,在翰邦一住就是千年,山风不动白云低,云在庙门水在溪,翰邦真是好地方。
五
一群文友坐在罗佛庙边的翰墨山庄喝茶聊天。
我细看“翰邦八景诗”,诗由清朝金镕撰,刘谦次韵,共两组十六首。这十六首八景诗,给我展示了一个阔大的想象空间。两位清人笔下的翰邦八景分别是:蒿峰书舍,东辉禅院,仙洞云深,鸡山雪积,双溪夜钓,五垅朝耕,雁塔秋声,龙潭春涨。
书舍、禅院、雁塔,早已烟尘散尽。仙洞、鸡山、双溪、龙潭,依然还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春夏秋冬,山水长在,只是多了一些现时的情景,五垅在哪里?翰邦村的六个自然村皆有可能是,天光微明,在布谷鸟的啼鸣中,农人与他心爱的黄牛早就在田野中劳作了。
这一次的翰邦行,匆匆而过。下一回,我一定会再来翰邦,找个依山傍水的农家,住上一晚,躺在竹椅上,看蓝天,看流云,看繁星,什么也不想。罗佛庙传出的低缓梵音,沐过古银杏的和煦山风,入我耳,沐我脸,我酣然入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