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访省内部分社区和学校,看核酸采样如何保证安全——
精准防控 从做好每一次采样开始
记者 郑文 许峰 通讯员 江歆 蒋志丹
本报杭州12月1日讯 (记者 郑文 许峰 通讯员 江歆 蒋志丹)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核酸检测是有效手段。但时间久了,大家会不会有所懈怠?学校等重点场所怎么开展核酸检测?记者就此走访了省内部分社区和学校,并采访了省疾控中心专家。
“即日起,社区恢复常态化核酸检测。”居民胡大伯所在的杭州市钱塘区白杨街道江滨花园社区,此前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开展了3天区域核酸检测,11月30日他接到通知,社区恢复常态化核酸检测。一直以来,他和家人都很配合核酸检测工作,不过,他有个担忧,“做核酸时人都排在一起,是不是反而容易被感染?”
“我们要求居民全程佩戴口罩,不戴口罩的话不允许做核酸,还要保持一米以上间距排队。”江滨花园社区党支部书记梁园园告诉记者,社区还建议退休在家的老年人、居家办公的居民和学龄前儿童,尽量错开高峰时间段前来检测。
要想最大限度降低交叉感染风险,采样的组织管理非常重要。在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凌锋看来,采样点应当设立清晰标识,规划好进出路线,保证所有的采样人员能够单向流动,同时加强秩序维护。
“冬天室外比较寒冷,要多穿一些衣服,避免排队时受凉。”凌锋说,对个人来说,规范佩戴口罩,保持一米间距,等前面的人走了,采样员完成手部消毒后再上前,手不要触碰采样台上的物品,采样后戴好口罩尽快离开。
核酸采样的规范操作,也是保障采样安全的措施之一。记者注意到,近日国内多地发布加强核酸采样操作社会监督的通告。11月8日,宁波市象山县新冠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发布《关于加强核酸采样操作社会监督的通告》,呼吁群众积极参与监督,如实反映、提供核酸采样不规范等相关问题线索。
按照正确标准,被采集人员头部微仰,嘴张大,露出两侧扁桃体,采样员将拭子越过舌根,在被采集者两侧扁桃体稍微用力来回擦拭至少3次,然后再在咽后壁上下擦拭至少3次。
“规范的操作需要在对应部位擦拭6次,可能会引起短暂不适,但这是为了提高样本的有效性。”象山县卫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告发布后,市民以匿名或实名的形式提供核酸采样不规范线索,目前已收到问题信息近110条。针对这些问题,工作人员如实记录,及时核实,确保各点位核酸采样规范操作。
这么严格的采样有必要吗?“有必要,因为采样是核酸检测的重要环节,不合格样本会直接影响检验结果。”凌锋解释,新冠病毒主要藏于咽后壁,需要采集到足够的细胞数量和病毒数量才能保证采样成功。如果核酸采样管理不当,不仅会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还会出现人员交叉感染,对疫情防控带来不利影响。
二十条优化措施提到,优先安排校园核酸检测等工作,提升学校疫情应急处置能力。在我省一些学校,许多教师经过培训后化身“大白”,在校内为学生错时错峰检测,保障学生健康安全。
手持纸质核酸检测码,间隔一米距离排队……上午9时,记者在华师大台州附属学校看到,不同年级的学生以班级小队为序列进行核酸采样,采样人员都是教师志愿者。“此前我们与卫健部门协同,对辖区内的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进行培训,既方便学生进行核酸检测,也减少了学生社会面感染风险。”台州市椒江区教育局局长陈筱锋说,目前该区已完成千余名教职工培训,覆盖全区135所中小学校(校区)、幼儿园。
“在校内,可以选择空间宽敞、通风良好、便于消杀的场地作为采样点。”凌锋表示,学校和托幼机构、养老机构等重点场所,应常态化做好相关人员症状监测,还可根据当地防控需要组织开展核酸抽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