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万多个家庭被选为“国家记账户”
为国记账很荣幸
本报记者 郑亚丽 通讯员 江彬
买菜花了多少钱?发了多少工资?这些开支和收入明细,都被一笔笔清楚地记在记账本上。
11月以来,浙江2万多户家庭,不约而同开始为柴米油盐等生活琐事记账。这可不是家庭传统,而是因为他们“国家记账户”的新身份。
住户调查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开展的一项重要民生调查,被调查的“国家记账户”,要将每天发生的现金和实物收支情况,比如工资、出售农产品、购买商品等信息逐项登记。这些数据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居民收入水平是否持续提高、收入分配状况是否在改善等,进而为政府制定民生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为防止样本老化,住户调查一般5年一个周期。浙江这2万多户“国家记账户”,正是今年通过抽样调查选出来的。
在12月正式记账前。记者跟随调查员小徐,走访了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某村的3个记账户家庭,看看他们的账本长啥样,他们又是怎样记账的。
杨叔·四口之家
先手工记账再录入系统
“小徐,你啥时候来啊?”11月22日下午,得知我们要上门,村民杨叔早就翘首以盼。
提起杨叔,小徐的表情格外轻松,他算是村里记账户中既积极又细致的一户,“很认真很省事!”
果然,一到杨叔家,还没坐下,他就迫不及待地向我们展示最近的记账成果:前几天去吃喜酒,随了个大红包,记到支出里;收到的房租,按照月度收入记下来……正说着,他又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片,上面记着早上买的肉和菜的名称、单价、数量和总额。
看他一项一项地誊写,我们忍不住问:“咋不直接在菜市场记下来啊?”他解释,早上人多,又要问价格又得称重量,根本来不及,干脆先手工记下来,回家再录入手机上的电子记账系统。
只见杨叔点击电子记账本上的“记一笔”,早上买菜的花销就被存档:“油豆腐每公斤4块钱,买了8两,花了一块六;毛豆每公斤12块,买了2斤……”
接下来,不到1分钟,小徐就和杨叔核对好了社保等信息,剩下的时间基本在拉家常,他妻子则热情地把糖果往我们手里塞。离开时,夫妻俩乐呵呵地招呼我们再去他家做客。
走出去后,我们一路都在打招呼。看到在院里晾被子的村民,小徐张嘴就是“婶娘”,遇到年纪比较大的村民,先喊一声“阿伯”。车子刚开出去没多远,一位约莫50岁的村民,就透过前车窗朝我们挥手,小徐隔着玻璃窗对他扬头笑了笑,又向我们介绍:这是村里的一个组长。
村民们的热情,让我们感觉小徐在村里很“吃得开”,让村民记账似乎也没有想象中难。小徐倒是很清醒:这都是熟人的情面。小徐2014年回村工作,三天两头和村民们打照面,村民对她的熟悉和信任,让她的调查员工作做得得心应手。“别人进不去的门,我还是能进去的。”小徐说。
陈婶·六口之家
努力成为合格记账户
“买菜记得很好,日用品记得有点少。”看着村民陈婶零星的记账明细,小徐一下子发现了问题。陈婶不好意思地解释:有的不知道要不要记,比如网上买的衣服。
“只要花了钱,进了账,都要记上去,信息你放心,都是保密的!”小徐很有耐心,说着便指导她在“记一笔”上记下了前两天的网购记录。
对于村民们的漏记,小徐一点也不意外。碍于习惯和认知,总会有几笔账成漏网之鱼。小徐的任务就是统一好大家的认知,帮大家培养记账习惯。
从走访的几家记账户看,村民每天记得最积极的就是买菜。小徐说,像这种每天都会做的事,大家都不会漏记,反倒是偶尔的消费,比如加油、买车险等,大概率会忘掉。一个月的试记账,就是让大家习惯记账这件事。
“以后有了孩子,开支会更大。”听小徐这样说,陈婶不好意思地笑了,原来就在11月12日,她的儿子结了婚。难怪进门时,我们发现陈婶家的门窗上,都贴着大大的“喜”字。
儿子结婚意味着,陈婶家将从五口之家跃升为至少六口之家,多一个人就要多记上几笔,这个任务可不轻。
小徐没有借此向她强调,记账要一笔不落,反而用轻松的口吻出主意:“你看他们下班回来拿了快递,或者在家点了外卖,都可以顺嘴问一下,记一笔。”
听到这,原本不做声的陈婶,笑着点了点头,算是默认了小徐的主意。
记账周期一般为5年,如果一开始就严苛要求,很多人会打退堂鼓,因此像陈婶家这样的大户,小徐以鼓励为主:“记账要循序渐进,先让他们养成记账习惯,后面再慢慢加内容,逐步把家庭这本账记准确。”
让人欣慰的是,现在虽说是陈婶记账,她丈夫也很上心,每天晚上都会问一句:“你记账了没?”他们正在努力成为合格的记账户。
黄大伯·两口之家
菜价涨跌了然于心
黄大伯70岁了,今年也被抽中为记账户。记账,成为他单调生活的一个调味剂。
来到黄大伯家,小徐嘴上喊着“阿伯”,人已经熟门熟路地走到客厅。头发花白的黄大伯乐呵呵地应和着,不慌不忙戴上自己的老花镜,顺势从电脑桌上拿起一个纸质记账本。
小徐一边检查他家的试记账情况一边说:“阿伯年纪大了,用不来手机,手动记账也是一样的。”
相比电子账本,手工记账会让小徐需要花更多功夫。就电子记账来说,如果系统里出现连续几天未记账或是不常见的账页内容,她可以微信或电话联系这些记账新手,而对于黄大伯手工记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就只能常来家里看看了。
好在黄大伯家就他自己和老伴,收入主要是退休金和房子租金,每天的开销也就买买菜,记录起来不算费事。
翻开账本,大致能想象黄大伯一天的生活。每天早上不到6时就起床了,先出去快走半个多小时,再到市场上买菜。黄大伯不喜欢到外面吃饭,因此每天都坚持买菜做饭。
黄大伯说:“我买菜很细致,会格外注意问价格,所以记得特别清楚。”
果然追问下去,菜价的涨跌他都了然于心。芹菜就是个例子,黄大伯说,天热的时候芹菜要八九块钱一斤,现在只要四五块钱。查看他的账本,芹菜的确是“常客”,而他钟爱芹菜的原因,是可以降血压。
黄大伯感慨,以前自己关心菜价,就是简单地货比三家,主要关乎自己的钱袋子,现在这些消费明细被记录下来,可以给国家做参考,他觉得很荣幸。
现在,黄大伯每天买完菜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记录当天的开支。“年纪大了,生活简单,在家看会书,出去锻炼下身体,空闲之余再记个账,好的嘞!”
“阿伯,账本上有修改的,您再看看有没有错。”看到账本涂改的地方,小徐提醒。黄大伯依旧是乐呵呵地提笔,连声道“好嘞好嘞”。他不知道的是,这个A4纸大小的账本,记录的是小家庭的生活景象,却也浓缩着国家的万千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