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先行,这很余村
本报记者 沈洁 郑亚丽
到“老典型”安吉余村蹲点,我们心里反而有些没底:“会有新故事可讲吗?”
进余村的第一天,我们就发现自己多虑了。余村人都把心思用在了怎么继续探路先行,这里最不缺的就是新故事。
我们看到的,是新风景。上个月刚投入使用的余村大景区旅游综合服务中心,一拨又一拨考察团和游客在这里换乘,去附近乡村观光,“老大哥”余村尽可能让周边区域共享自己的流量。不远处,矗立在田野间的“余村印象”图书馆已在装修收尾,建成后将是一个接近“零碳”的建筑,人们在这里能沉浸式感受余村的变迁,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村道两旁不见了院墙,多了咖啡馆、主题民宿、文创体验馆等不少新业态。偶遇的每个村民都笑容满面,只要道明来意,都能聊上一会儿“乡村振兴的甜”。
我们听到的,是新鲜事。名气大了、游客多了、日子滋润了,个别村民有了“小富即安”的念头。打破思想束缚,“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来得正是时候。这个结合大余村产业发展推出的新项目,吸引来几百个不同领域的项目,好几轮路演下来,新鲜的思路和多元的视角让村民大开眼界,“原来还能这么玩,‘二次创业’势在必行!”
统一了思想,便能劲往一处使。抓住外出宣讲的机会,“余村故事”宣讲团成员就会“缠着”脑洞大开的90后探讨到深夜;开民宿、农家乐的村民时不时组个队,外出学习文创、露营、派对等新鲜玩法;“逮到”来考察游玩的三农方面专家,余村人不请教明白,是不会轻易放他们走的。在这样不断探索、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大伙儿都变成了更棒的自己,余村今后的发展路子也更加清晰。
蹲点期间,我们也常跑到游客团里,充当“余村故事”宣讲员,把之前采访了解的余村和蹲点期间的所见所闻说给游客听。一位来自东北的基层干部有感而发:“余村的发展不就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生动体现吗?”
我们期待的,也正是如此欣欣向荣的乡村未来。大余村,10万平方米的创业空间、2万平方米的厂房、近6万亩的竹林和农田,有理想、有情怀的全球合伙人将和余村人一起探路,持续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向世界讲好安吉乡村的创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