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嘉兴“镇街72变”

农业“新硅谷” 蝶变“浙”五年

  五年很短。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不过沧海一粟,白驹过隙。

  五年又很长。在时间的年轮里,足够烙下它深深的,不可磨灭的印记。

  五年前的今天,平湖市广陈镇,这个地处在浙沪毗邻一隅的工业弱镇,有了新的名字——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平湖农开区)。从此,沐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暖阳,他将根深深扎进现代农业的土壤中,枝干向阳而生,向上而长。

  你看,那一个个农业基地里,涌动着的,是创新的活力;

  你看,那一汪汪碧水间,跳跃着的,是生命的悸动;

  你看,那一幅幅笑脸中,升腾着的,是幸福的脉动。

  一颗菜的进阶

  翠绿的西兰花,艳丽的紫背天葵……走进平湖农开区的三菱植物工厂,技术主管姚元恒正身穿白大褂,细致查看育苗箱里的蔬菜出苗情况。“只要12天,这一茬就能出箱了。”说起自家的育苗箱,姚元恒满是自豪:“一年,我一个人育一百万株苗,靠的就是它!”

  点点屏幕,从光照时长、浇水时长到温度高低,所有影响植物生产的外界因素全部被“智能”控制。先进的种植方式和管理理念,让这里的蔬菜不再“传统”。据了解,相比传统育苗的一年3茬,植物工厂的蔬菜一年能种12茬,每亩产量直接提高6到8倍。同时,即摘即吃的高端品质,也让它畅行高端市场,亩均产值提高了10到20倍。

  土地还是那片土地,结出的“果实”却大为不同。行走在平湖农开区,每一处现代农业大棚里,都藏着不同的惊喜。在绿迹数字农业生态工厂,种植蔬菜用沙用水用气雾,不仅节本增效,蔬菜产量与产值可达到一般大棚蔬菜的8倍;在中以鱼菜共生系统示范园,养鱼不用换水,水质却清澈,种菜不用施肥,却能正常成长……

  这嬗变缘起2017年。彼时,在农保率高达96%的广陈镇,平湖成立全省首个农业经济开发区,致力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并迅速得以在嘉兴全市推广。五年来,平湖农开区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发展的生命线,“主打科技牌、突出国际范、打造生态圈”。截至目前,已引进产乡融合项目44个,总投资超47.06亿元,并引进高层次人才30人。2021年,平湖农开区农业增加值可比增长4.5%。

  立足农业,心向未来。站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乡村振兴两个“风口”,眼下,平湖农开区正锚定农业科技“新硅谷”、乡村振兴“新样板”的目标,笃定前行。

  一汪水的蝶变

  暖阳西下,金黄的稻田绵延,扯出了一张铺天盖地的金色梦。这个季节,走进平湖农开区龙兴村赵家兜灌区,唯有田块间那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绿”,能将你拉出梦来。寻绿入,一条条生态沟渠中,水生植物青翠,水清浅见底。

  “不仅稻子长得好,周边水环境也大大改善了。”龙兴村村干部李峰每隔一段时间,总要来巡上一回田,看看稻穗,望望沟渠。他说,龙兴村拥有农田4256亩,一直以来,携带大量氮磷营养物质的稻田退水,是村里落实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拦路虎”。

  赵家兜灌区约1700亩的稻田,首先迎来新生。2019年,以赵家兜为试点,平湖农开区启动全省首个稻田退水“零直排”灌区的打造。高标准的农田间,一条条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逐渐“生长”。触角延伸到废弃的鱼塘,鱼塘的水“活”了起来;根须蔓延到断头浜,浜里绽放出鲜艳的花朵……自实施以来,入河口氮磷指标平均下降32.6%。2021年,该模式走出龙兴村,在嘉兴全市铺开。

  水还是那汪水,颜色却更清澈、透亮了。山塘村原是养猪大村,前些年,村里通过生猪退养、五水共治,水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向绿而往,2018年,村里以“半亩方塘”为核心,营造“水下森林”。虫控藻,鱼食虫,一条自然的生态链慢慢恢复,曾经停滞的水又“活”了起来。如今,“半亩方塘”成了网红打卡地,本地百姓谁不道一声“赞”。

  省级森林城镇,省首批4A级景区镇……以绿为墨,平湖农开区已泼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卷。以“多增绿”促“多增收”,用“好生态”换“好生活”,用“好风景”创“好前景”,平湖农开区步履不停。

  一群人的致富

  翻炒,颠勺,起锅。在山塘老街的钱程似锦农家乐里,95后小伙钱鑫的日子,每天都是热腾腾的。作为山塘村土生土长的村民,几年前,他不顾爸妈的反对,从上海辞职回家,开起了农家乐。“浙沪联合开发景区的东风,让我不出远门,也能增收致富。”钱鑫说,今年国庆,他的农家乐实现营业额5万元。

  山塘老街很美,蜿蜒曲折。盘旋其中,每一个角落里,你都能“听”到一段“浙沪一家亲”的动人故事。2018年,老街两端的广陈镇“南山塘”与上海廊下镇“北山塘”联手,打造明月山塘3A级景区。悄然间,一个个村民摇身一变,成了农家乐大厨、民宿老板、文创摄影人……

  不仅年轻人返乡,撸起袖子加油干,土生土长的村民们也“趁势”,当起了上班族。“出家门口就到公司,每个月还有三千元左右的工资,街坊邻居们都干劲十足!”56岁的徐元英“斗志昂扬”。徐元英是地道的农民,四年前,还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拾掇着8亩水稻田。如今,在绿迹数字农业生态工厂,她脚不沾泥,扦插育苗。

  人还是那群人,却有了不一样的精气神。眼下,1000多名“徐元英们”活跃在平湖农开区的每个基地项目上。在他们的收入记账单上,薪资、自家土地流转的租金、强村项目的分红,似汩汩清流为他们的幸福生活注入着希望与活力。

  “这五年,全镇农民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9.5%以上,村经常性收入是原来的258%。”平湖农开区农发办副主任杨燕萍说,眼下,平湖农开区正筹建新乡邻民宿,提升景区村庄,还在村监察工作联络站的全程参与监督下创办了村级经营公司……未来,这一个个的项目将带领全域百姓,走出一条更宽广的致富大道。

高质量发展的“广陈经验”

平湖农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广陈镇党委书记 李夏岚

  坚持“三产融合”产业发展新路径,打造最前沿的“农业硅谷”。积聚活力加快农创平台建设步伐,成为嘉兴首个全国农业产业强镇,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首批省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新驱动实现项目招引量质并举,围绕国际型、科技型、研发型、总部型、产业链服务型和农旅融合型等产业方向,招引了国际植物新品种研究院、长三角优质草莓种源研发中心、博创联动数字无人化种植示范农场等一大批科技农业项目。

  探索“三生同步”价值转化新模式,打造最宜居的“生态花园”。擦亮绿色的农业底色,稻田退水“零直排”模式朝着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国样板的方向持续发力,“氢光储充”一体化新型智慧能源站的建设实现了“植物工厂”的“负碳”排放,智农生态水湾项目实现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生态消减控制和碳中和产业模式。打造宜居的田园绿镇,“水下森林”生态修复工程让网红山塘村重现江南水乡原生态水系景观风貌,高新村生态涵养项目为广陈塘饮用水备用水源保护区保驾护航。

  激活“文旅赋能”全民共富新动能,打造最韵味的“孟坚故里”。实现高品质的文化服务供给,将上世纪70年代粮管所改造成良仓小镇客厅,获评首届浙江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建成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孟坚文化园、盐溪公园等文化服务阵地,连续举办五届的“孟坚文化节”,在深挖地方文化内涵的同时丰富了居民精神生活。加快高流量的旅游线路开发,将明月山塘、美郁花园农场、龙萌湾民宿、蓝城春风江南小镇等景点串点成线,有机整合农旅项目、古镇老街、人文民俗等资源,着力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带动村民就业创收,广陈镇也成功获评浙江省首批4A级景区镇。

走好乡村现代化三条路

浙江红船干部学院教师 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博士 宋爱明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前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因此,加强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生态、组织振兴是走好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关键。作为乡村现代化典范的平湖农开区(广陈镇)五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关键在于始终走好新型农业发展、乡村生态建设、乡村振兴共富三条路。

  走好新型农业发展路,需始终贯彻新发展理念,集中科技和人才力量,结合当地特色,实现新型农业的产业化、科技化、生态化的发展。推动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平湖农开区(广陈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立足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实现了新型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乡村现代化提供了浙江样板。

  走好乡村生态建设路,需继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平湖农开区(广陈镇)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打造全省首个稻田退水“零直排”灌区,建成了省级森林城镇和首批4A级景区镇,既解决了农业用水污染防治的难题,又恢复乡村生态环境,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走好乡村振兴共富路,需坚持把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保证。平湖农开区(广陈镇)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乡村振兴为核心,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吸引年轻人返乡发展,五年来,实现了全镇农民收入年均增速在9.5%以上。

  走好中国式乡村现代化发展的三条路,是一道全面性系统化的命题,既需要统筹兼顾乡村多领域全方位的建设,又需要保证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性发展。新时代新征程下,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浙江日报 嘉兴“镇街72变” 00017 农业“新硅谷” 蝶变“浙”五年 2022-11-28 浙江日报2022-11-2800011;浙江日报2022-11-2800015;浙江日报2022-11-2800014;浙江日报2022-11-2800017 2 2022年11月2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