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人物

赛克思液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壳体分厂厂长李化军:

在“丝毫”间打磨匠心

  高个方脸的李化军,从外形看是个典型的山东汉子,但聊开后,你会发现他“心细如发”,每天要跟不足头发丝一半粗细的精度“死磕”。

  他随性但又认死理,18年前听人一句“就业前景还行”,选择了山东技师学院数控专业;毕业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于2008年入职赛克思液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凭着“拼就是了”的干劲,他14年如一日,从普通操作工干到技术大咖,成长为宁波市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带头人,在刀具革新、工艺优化、机床改造、新品研制等方面提出改革改善提案220多件,为公司创造了3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节约成本500多万元。

  毫厘必争的“抢修队长”

  “今天是个好日子!”记者见到李化军时,他面带喜色脱口而出。原来,十几分钟前,李化军团队刚解决了困扰他们一个多月的难题。

  李化军所在的壳体分厂,主要生产液压元件的零配件,产品被广泛应用于挖掘机、水泥搅拌机、打桩机等大型设备中。“这类零配件的精度都以毫米来论,我们大多数产品的精度标准只有零点零几毫米。”李化军说,常见的零配件如摇摆座、壳体的精度通常为0.02毫米,而一根头发丝的直径是0.04至0.07毫米,也就是说还不到头发丝的一半。

  “精度上的偏差会直接影响产品的品质、性能以及使用场所、寿命。”他举例道,同样是摇摆座和摇摆,用在打桩机和挖掘机上的精度就不一样,有时数据只差0.01毫米,但结果迥异。

  李化军和他的团队,做的就是“死磕”这零点零几毫米的误差。

  一个多月前,车间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难题——按照同样工序生产出来的两批产品,精度相差0.04毫米!“工序一样、加工设备一致,甚至操作工都是同一批,问题在哪?”

  设备基准点、夹具位置、热处理方式……一个多月来,按照可能性,李化军团队用笨办法逐一排查、检测、排障,再测试、比对数据。最终通过20组比对数据,他们改变热处理方式以及调整用来固定零部件的夹具工装,确保了产品的稳定性。

  “工作不能将就。”这是李化军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他说,哪怕是细如头发丝一半这样的误差,在产品中也是不允许存在的。

  “游走”在刀尖的匠人

  液压零部件生产中有个核心加工部件叫切削刀具,是“工业之母”机床的“牙齿”。刀具看上去简单且细小,长的七八厘米,短的也就两三厘米,但对精度的要求却极高。

  原先,国内大多数高端切削刀具主要靠进口。“受制于人的感觉太憋屈了!”李化军说,液压零部件订单非标件多,有时一个月会接到十几二十例,需要不同的刀具切削。那时,还在加工中心的李化军就暗下决心,要自主研发能生产关键零部件的切削刀具。

  机会来了!2014年底,已成为加工中心技术操作骨干的李化军,领到了新任务。因公司生产需要,他被调到工艺部,主抓工艺优化和刀具优化。

  “既兴奋又忐忑。”李化军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抓研发。当时,身边不少人都不看好他,觉得他连图纸都看不懂,更别提研发复杂的刀具了。但不服输的李化军又认起了“死理”,埋头苦干——

  画不来专业的图纸,他就上网找教程;遇到学不懂的,他就登门找老技工、学校老师请教……记不清多少个夜晚,他下班后“灵光一现”又折回办公室倒腾方案。

  “这样的干劲,少见。”与李化军共事12年的李仁党说,即便后来升任管理岗,他依然保持刻苦钻研的劲头,经常忙到凌晨。

  有一阵子,客户多次向公司反映一种“凹”字形的中空壳体螺钉孔精度不够稳定。一番研究后,李化军发现问题在于他们的锯片正向切削金属的精度不够。为了找到解决的办法,李化军吃饭时想、走路时也想,突然一个念头闯进了他的脑海:正向不行,那试试反向。说来简单,可当时国内企业都没有一把反向刮刀。

  李化军敢想敢做。经过两三个月的打磨,还真被他成功研发出了国内第一把反向刮刀。“长65毫米、反向沉台直径36毫米,内孔直径22毫米……”至今,李化军还清楚记得第一把反向刮刀的尺寸。

  也就是这把小小的刀具,解决了困扰业内多年的难题,也让李化军一战成名。至今,李化军开发新刀具和替代进口刀具共17种型号,为公司节约成本40万余元;改善刀具加工方案21项,提升效率10%以上。

  24小时在线的“李师傅”

  怀揣一颗匠心,14年来,李化军在赛克思从一名普通的数控操作员成为如今的壳体分厂厂长,从学徒成长为传帮带的老师傅。

  虽然岗位有调整、称呼有变化,但李化军还是习惯别人叫他“李师傅”。“我自己一个人做不了太多事,带着大家一起努力,才能生产出更多好产品。”多年来,李化军把自己的心得和经验传授给更多的技术工人,同时引导他们开展自主学习。

  35岁的周代学,是立式加工中心车间的班组长、技术骨干,也是李化军共事11年的徒弟。周代学说,刚入职时,他一遇到问题就会找师傅,师傅也会第一时间为他答疑解惑。慢慢成熟后,受师傅引导,他也习惯了跟着学习、找答案。

  对于李化军的技艺,刀具工程师牛进波也是无比敬佩。今年4月,车间在加工一批非标产品时,发现刀具很容易断裂,一把新刀只能加工七八十个产品。得知情况后,李化军一番钻研,很快就带着刀具优化思路找到了他。

  “顺着李师傅给的草图和思路,我们很快研发出了一款非标复合刀。”牛进波说,可李师傅不满意,再次优化了刀具后角、强度,最终成功做出一把新刀,加工效率是原先的四倍,耐磨程度也提高了一倍以上。

  在李化军任职的壳体分厂,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领导班子的电话号码都要上墙。“手机24小时开机,不管工作还是生活上的事,方便大家第一时间找到我。”李化军说。同事们因此也都笑称李化军是壳体分厂的“大师傅”“大管家”。

  近年来,在以李化军为核心的技术团队的引导带动下,公司已培养了50多名数控技术能手。2021年,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


浙江日报 人物 00006 在“丝毫”间打磨匠心 2022-11-24 浙江日报2022-11-2400011 2 2022年11月2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