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创新浙江

乘“数”而上 打造风险普查浙江样板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至关重要,摸清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是前提基础。2020年至2022年,全国开展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

  东南沿海的地理位置、“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形地貌、相对集聚的经济发展布局,一系列综合因素叠加,决定了浙江是一个自然灾害风险较高的省份。我省高度重视普查工作,将其作为夯实基层基础、提升自然灾害科学防控能力的一项牛鼻子工程来抓。2020年8月,浙江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普查办)成立。

  砥志研思,精进不休。三年来,浙江依托数字变革的先发优势和牵引作用,坚持“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利用普查汇集的海量数据,深化普查成果转化应用,为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灾害风险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项项创新性举措、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在之江大地遍地开花,“浙”里以“数”为笔,奋力交出普查工作高分答卷,努力为推进“两个先行”奋斗目标绘就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底色、为全国普查提供浙江经验和浙江智慧。

全域全面 “四梁八柱”迅速搭建

  浙江普查工作谋划早,起步快。早在全国普查试点启动之前,我省就全面总结灾害应对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形成自然灾害防御“六个一”(识别一张图,研判一张单,管控一张表,指挥一平台,应急一指南,案例一个库)工作成果,打通了数据壁垒,畅通了共享渠道,为全省普查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20年8月13日,浙江成立由常务副省长任组长的普查领导小组,将涉及普查工作的25个省级部门纳入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省应急管理厅。全省各级普查领导机构在当年年底前全部组建到位,形成了全省上下联动一盘棋。

  浙江创新机制,夯基垒台,立柱架梁,把普查等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摆上政治高位,发挥巡视“利剑”和考核“指挥棒”作用,形成责任到边到底、任务落实落地、考核量化闭环的工作格局。

  争先创优,赛马比拼。浙江建立健全“一地创新、全省共享”机制,对数字化改革成效突出的地区在年度改革考评中予以加分,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引导各地各部门深度挖掘普查数据价值,打造最佳应用案例。

  创新向上,多维支撑,浙江内外兼修,构筑坚强有力的保障机制,组建100余名专业人员组成的省级团队,同时成立省级专家技术组,吸纳防灾减灾、地理遥感、数字化建设等各领域的专家,为各地有序开展风险普查提供专业指导,省市县三级累计投入普查专项经费16亿元,整合网格员、技术人员、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同向发力推进普查工作;出台全国首部公共数据地方性法规《浙江省公共数据条例》,完善数字化改革地方标准,规范普查数据成果生产、归集、汇交、共享、使用等全生命周期管理。

高效高质 普查工作稳步推进

  浙江山地众多、河网密布、海域广阔,自然灾害点多面广,而自然灾害风险普查作为一项全新的工作,涉及范围广、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采集数据多,如何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完成普查工作?浙江迎难而上,各行业部门协同作战,各县(市、区)从实际出发,广泛运用高新技术,不断优化普查方式,提升普查效能和精度。

  针对平原、山区、沿海等不同地形地貌灾害特点,浙江将临安区、苍南县、遂昌县列为3个国家试点,平湖市、温岭市列为2个省级试点,同步开展全灾种全链条普查工作。

  各级普查办切实履行统筹协调、督查指导职责,实施专班实体化运作,完善表格化、清单化、项目化管理机制,按月列清单、按周抓落实。各行业部门密切配合,从拓展普查范围、细化普查精度、优化普查方式上抓实抓细普查工作。省建设厅创新制定城市内涝灾害风险普查实施方案与技术导则,率先在全国开展城市内涝风险隐患调查;省水利厅在国家任务基础上新增69个县(市、区)8000余个重点防御村落山洪灾害补充调查,细化普查精度;省林业局自主研发外业调查APP,实现野外火源和防灾减灾数据落地上图;省气象局开发暴雨重现期计算、风险区划数据成果标准化批量处理应用,大幅提高数据处理和成果汇交效率。

  各级因地施策,普查工作走深走实。“我们在各社区提供的家庭户员名册中,采用等间距抽样法科学获取49个社区1960个家庭户为本次家庭减灾能力调查对象,并且在每个家庭户填写《家庭减灾能力调查表》时对其进行一一指导,以此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杭州市上城区普查办工作人员介绍。

  从黎明到深夜,从田间地头到生产车间,全省各地普查人员马不停蹄。6万余个网格33万名网格员等基层力量、710余家技术支撑单位、7800余名技术人员和3000余名志愿者参与普查。

  数据质量是普查的“生命线”。浙江牢固树立质量至上的理念,按照“谁调查、谁评估、谁质检、谁负责”的原则,在普查数据源头采集、自我校验、后期抽查审核等各个环节,建立问题发现、整改、闭环机制,严格把控普查数据质量。今年2月,我省顺利通过国务院普查办应急管理调查数据实地核查,抽查数据准确率达到98.8%。7月13日,全省建设行业普查数据以全“A”成绩(城镇房屋A+,农村房屋A,市政设施A)通过现场核查,得到住建部充分肯定。

共创共享 成果转化“量质齐升”

  普查关键在质量,核心在应用。在普查数据汇交共享的基础上,省普查办确定了16个普查成果应用试点县(市、区),场景应用由点成片,构建防灾减灾数字化新格局。

  如果台风、洪涝等极端天气来临,怎样才能清楚掌握重点领域危险区域人员的转移去向?“浙江安全码”来帮忙。

  “‘浙江安全码’是我们借鉴防疫‘健康码’经验,开发的一款应用于汛期等紧急情况下人员转移的数字化工具,工作人员只要扫一扫被转移人员手机端的安全码或纸质安全码,就能实现对人员转移的精准管控。”杭州市临安区普查办工作人员介绍。

  “浙江安全码”人员转移场景只是省应急管理厅开发的“防汛防台在线”应用中的五大场景之一,“风险五色图”场景滚动发布动态综合风险预警“五色图”,实现灾害风险靶向研判;“风险清单”场景根据风险研判和预警提醒,一键下发风险清单……“防汛防台在线”应用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数字化改革“最佳应用”。聚焦数字化改革主跑道,实用管用的防灾减灾应用场景遍地开花。

  省普查办统筹推进自然灾害、安全生产等多领域普查成果应用,鼓励基层揭榜挂帅、先行先试,以点上的突破带动整体推进。舟山市避灾安置场所智能管理系统、宁波海曙区“防台减灾智治”场景应用平台、湖州长兴县“植被风险一张图”、嘉兴平湖市“城市防内涝”应用、绍兴柯桥区山洪风险模型、台州黄岩区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普查成果全面转化。

  值得一提的是,省应急管理厅组织浙江大学韧性城市研究中心团队开发了“REN双驱动引擎”,综合集成算力、数据、算法、模型,打造智慧化“减灾大脑”,赋能“灾前—灾中—灾后”全过程场景应用。今年以来,“REN双驱动引擎”在“轩岚诺”“梅花”等台风防御实战中不断自我矫正、迭代优化,精准分析、智慧决策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要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自然灾害防治没有终点,普查工作需要持续深化。浙江将把普查的理念、方法、路径、技术手段贯穿运用到应急管理全过程,把普查成果应用延伸拓展至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努力为我省“两个先行”作出新的贡献。

  数读

  浙江已全面完成10个行业数据调查采集和质检核查任务。

  涉及6大灾种风险隐患致灾要素、2200余万幢房屋等重要承灾体、7万余条历史灾害和15.9万条综合减灾能力数据。

  普查总体调查进度已达100%(含数据质检进度),位居全国前列。

  链接·普查成果

  省自然资源厅 至以普查数据为基础,持续迭代“地灾智治”数字化应用,推动地质灾害风险防范治理全周期数字化管理。

  省交通运输厅  研发全省公路“数智防灾减灾平台”,实现公路承灾体精准定位、风险类别“四色标识”、自动化监测预警和分析研判。

  省水利厅  综合运用重点防御村落山洪灾害调查成果,构建山洪灾害预警体系。

  省林业局  运用森林火灾风险区划成果,优化“林火智治”数字化应用。

  省地震局  推进“震灾风险防治在线”数字化项目建设,推动普查成果与震灾风险防治需求精准对接。

  省气象局  基于雷电灾害普查成果,在全国率先开展“标准地”区域雷电灾害风险评估。

  杭州市   推动普查成果在亚运会安保中的应用,制定“杭州市亚运风控图”。

  温州瑞安市   用房屋建筑调查成果,计算企业安全生产综合风险指数,实现1.4万余家工业企业安全生产分级管控。

  丽水龙泉市   重塑历史灾害具体产生过程,深刻剖析洪涝灾害发生原因。


浙江日报 创新浙江 00009 乘“数”而上 打造风险普查浙江样板 2022-11-24 浙江日报2022-11-2400006;浙江日报2022-11-2400008;浙江日报2022-11-2400018;浙江日报2022-11-2400009;浙江日报2022-11-2400007;浙江日报2022-11-2400010;浙江日报2022-11-2400015;浙江日报2022-11-2400016 2 2022年11月2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