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只聪明的机器狗身上,感受科技创新的澎湃动能——
云深处,拔尖人才奋力生长
本报记者 纪驭亚
在杭州城西的一处测试场地,一只机器狗正在展示摸爬滚打、负重85公斤等各项基本技能。它名为“绝影X20”,是云深处科技有限公司的最新一代产品,拿下了国内四足机器人中跳远、跳高双料冠军。
“云深处”创始团队源于浙江大学,创业不到5年已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亚洲第一家开展行业应用的智能四足机器人企业,创造了一只机器狗全自主巡检2.5万平方米变电站等多个国内第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摆在一起集中论述,系统部署。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吴晓波教授表示,“云深处”成长壮大的故事,印证了报告中提出的“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性。
2017年末“云深处”刚成立时,机器狗在国外已有数年研发积累,但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关键技术还未能实现完全突破,也缺乏真实应用场景。短短几个月后,“云深处”自主研发的“绝影”机器狗横空出世,其踏雪而行的场景成为人们对国产机器狗的最初印象。
“我们能逆袭,浙大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和研发团队从‘0’到‘1’的技术创新能力,二者缺一不可。”“云深处”联合创始人、CTO(首席技术官)李超说。在读博期间种下的创新创业种子,让他和其他创始人在学习和科研中,较早意识到科研成果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重要性,并一直以此为目标不断努力。
实际上,做一个能动的机器狗不难,但要做出“绝影”一样能应用到环境恶劣的工业和行业场景中的机器狗,需要突破极高的技术壁垒。“绝影”就是团队跨专业协同,厚积薄发的科研成果产业化。公司成立后,“云深处”又根据社会需求变化不断迭代,连续研发出四代国内领先的四足机器人,从原来跟跑发达国家的机器狗公司,发展到并跑,如今甚至在某些领域做到领跑。
这正是被吴晓波更为看好、也是他在多年实践中发现“浙大系”创业者所具备的共同特征:干中学,实现从二次创新到超越追赶的快速迭代和升级。当创新不再是少数人关在实验室里的研究时,高质量创新才能成为现实。这意味着,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仅需要对接高校尖端实验室的源头,还需要面向社会的动态需求,在开放环境中积极开展问题导向的科研活动,造就社会真正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
当前,四足机器人仍是一条新赛道,尚未形成人才梯队。另一方面,国内的机器狗企业已有数十家,杭州是这类企业的聚集地之一,复合型高端人才竞争愈发激烈。随着“绝影”系列机器狗变得越来越聪明,潜在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快速增加,对复合高端人才的需求不断攀升。李超发现,曾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团队后继不足,急需引进更多优秀人才。
科创企业如何在人才竞争中取得先机?企业对发展动能的需求怎样和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像“云深处”这样的科创企业已在探索——作为浙大的校外合作导师,李超每年都会参与指导浙大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毕业设计。
“云深处”和浙大机械学院共同开设的机器人课程是每学期本科生选课时的“秒杀”课程之一。课程结束后,同学们还有机会进入“云深处”的实训基地跟公司研发人员一起工作,在实战中感受机器狗的研发、测试等环节。李超说,不光是浙大学子,“云深处”的实训基地开放数年间,已有多所国内外高校的优秀学子前来实践,不少学生还是跨界的。此后,“云深处”又为来实训的浙大师生开发了共同交流碰撞的科研平台。“看起来像是我们在单方面付出。但实际上,跟师生的探讨、想法碰撞中,我们也产生了不少创新的想法。而且我们还自主培养了好几个跨界做机器人的研发经理,他们具备复合技能,现在特别吃香。”
吴晓波认为,面向社会需求运用复合技术解决问题是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也反过来促进大学学科的交叉。以浙大为代表的高校,为了让学生能有更好发挥潜能的空间和动能,也在进一步“拆”掉专业与专业、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让学科交叉的探索在解决问题中不断优化、深入。
未来,一只有能力变得越来越“聪明”的机器狗,究竟能“撕”开多大的科技创新想象空间?这个“云深处”不断探究的问题,像火种点燃我们的好奇:当活力被不断激发,拔尖创新人才将为我省乃至全国带来怎样的动能和惊喜?我们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