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势山水间 聚能向未来
南太湖新区:“C位”出道再进阶
徐坊 李军奎 胡丹
太湖南岸,一座依山傍水的新城,正茁壮成长,且实力不容小觑。
2019年6月,作为浙江省大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州南太湖新区挂牌成立。三年来,这片225平方公里的土地,围绕高质量打造“千亿级规模、百亿级税收”高能级战略平台,项目提速、产业提质、企业提效、城市提品,区域经济新矩阵显露雏形,产城融合迈出新步伐,成功入选全省首批高能级战略平台培育名单。
向绿而行
新兴产业渐成风景
日前,湖州见闻录科技有限公司年产MEMS射频芯片16.3亿颗项目生产线正式投产,全国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新区投资促进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新区光电通信及半导体产业链的链主项目,该项目对湖州“八大新兴产业”之一的光电通信及半导体产业集聚和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已成功获评省引领性重大产业项目。
万丈高楼平地起,产业是地基。南太湖新区如何“打地基”?新区党工委委员、经发局局长殷小平最清楚:产业要“新”,项目要“绿”,走差异化、集聚化、特色化竞争的路子。
围绕打造“浙北高端产业集聚地”的目标,南太湖新区提出,全面构建“3+1+N”绿色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生命健康和休闲旅游“3+1”主导产业,培育壮大绿色金融、现代物流、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方向笃定,但新区得先解决一些“路障”:用地需求强劲与发展空间有限的矛盾、老旧产业久积难退与新兴产业用地不足的困局。
拥有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两块“国家级”牌子的南太湖新区,解题思路因地制宜。对外,围绕主导产业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在项目招引落地和服务推进上靶向发力;对内,打出“技改、腾退、改造、收回”组合拳,加大低效企业整治提升、腾笼换鸟力度,向低效企业要产出、向低密度厂房要空间、向低端产业要动能。
光电通信及半导体产业是新区数字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区一方面不断夯实平台产业基础,依托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湖州研究院的人才、产学研等优势,积极编制产业规划,谋划建设具备百亿项目承载能力的半导体产业园;另一方面通过产业链精准招商等举措,成功吸引雅克华飞、三时纪、科秉电子等一批优质项目和企业入驻,涵盖半导体材料、设备修复、PC整机等多个领域。
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是新区的首位主导绿色产业,目前已集聚微宏动力、蜂巢能源、卫蓝科技、赢合控股、凯金新能源等20余家核心企业,涵盖整车生产(改装)、电池及电池材料、相关关键零部件生产等。
为破解资源要素瓶颈,南太湖新区通过“一腾”“一换”,培育新兴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政府多部门服务下,卫蓝科技年产2GWH固态锂电池项目租赁了与其项目需求非常适配的闲置厂房,为项目落地、建设、达产节省了很多时间。从去年10月开工建设到今年6月全面启动试生产,短短几个月时间,拥有固态电池系列专利和技术的卫蓝科技在新区正式安下了家,还成功入选了国家核心竞争力攻关项目。
卫蓝科技还协同引进了下游配套的南木隔膜、蓝固材料、天齐锂业等多个项目,新区固态电池产业链进一步集聚优化升级。
蓝绿为底 产城融合宜居宜业
绿色产业加速集聚,随之带来了人流、资金流的聚集,也对当地人居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
“经过三年的建设,未来城框架总体形成,功能基本具备,形象初步显现,发展潜力大。”南太湖未来城指挥部招商服务部主任李静介绍,目前40幢总面积300万平方米的产业大楼,超过一半项目已完成结顶。
作为新区建设启动区,南太湖未来城生态本底丰厚。为把这片沃土开发出最大价值,新区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团队来开展《南太湖未来城总体城市设计》,瞄准世界级沿湖城市客厅的建设目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创、宜活”的滨湖新城。
今年以来,李静带着团队联合属地街道、国有平台公司以及已落地项目中的引领性龙头项目等共同组建招商团队,建立了一套“联动招商机制”,优质项目招引进来后经内部交流评估,分配至最优区块。
当然,一座城要崛起,城市全面升级是王道。
去年以来,新区向内打破“壁垒”,投入拆改资金34亿元,启动凤凰湾片区有机更新,提升片区的产业和面貌。
金茂“南太湖未来之窗”项目的启动,将重构南太湖的城市发展框架,带来产业、城市、农业、品质等方方面面的升级。
今年7月,南太湖新区与上海师范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新区建设2所小学与1所初中,在优化教育资源布局的同时,助力南太湖新区营商环境和发展能级再上一个新台阶。
随着湖杭高铁通车,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30多位高层次人才的“跨市通勤”成为日常。“各方面都很方便,以后团队就扎根在这里了。”领衔主攻微燃机技术的阮博士说。
新区人才发展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生态优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等持续叠加,多年积累的“势能”正快速转化为强大发展“动能”,目前已集聚国家级、省级人才200多人,人才资源储备超5万人。
做优服务 改革创新持续发力
始于创新,不止于创新。翻看南太湖新区三年发展成绩单,创新始终是个相伴相生的关键词。
日前,天能新能源(湖州)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从市民服务中心成功领取了企业的不动产权证书,为下一步企业融资、项目推进提供了保障。
原来,前期天能新能源通过司法拍卖方式取得了新区内一低效企业的闲置资产,如今不动产权证书办理成了难题,类似这样没有先例可循的“问题”,在新区还有很多。
新区成立了由委领导牵头、责任部门参与的攻坚小组,针对重大疑难问题多次开展“头脑风暴”,从“零”起步先行探索,逐个破难题,为企业发展抢占先机。
新区投资促进局负责人朱升旗介绍,对走访企业、“政企恳谈会”中发现的问题,新区实行“一般问题项目专员办,重大疑难问题专班办”,聚焦暖企、扶企、强企,全力当好企业“娘家人”。得益于全市“一盘棋”推进,蜂巢能源项目投产前需重点配套的供热管线及供电专线等问题得到协调解决,目前该项目已进入施工建设阶段。
新区始终坚持把创新摆在突出位置,以打造全市创新发展“策源地”为目标,不断推进在制度、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创新。
为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新区高水平规划建设南太湖未来城、湖州科技城,并引进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等重量级平台,已累计建成南太湖科创综合体等科创研发平台40万平方米,创新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
聚焦企业需求,一个个国家级分支平台、省级平台和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立,让一批批热衷科研的青年人才在新区持续汇聚,让依托高科技的科研转化项目顺利在新区落地,推动新区“科研+孵化+加速+产业化”全链式发展。
近日,由新区和浙江大学化学材料学院合作孵化的“高比能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制备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获得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暨省火炬杯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同时也入选2023年省级科技合作项目。去年,作为浙大材料学院与湖州普蓝储能器件研究院孵化的首个产学研合作项目,湖州超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主攻新一代储能体系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及电池研发与生产,目前已拥有数十项钠离子电池专利,获得实到社会风投1700万元。
科技新政、制造业高质量赶超发展、支持企业上市等一批含金量高、操作性强、激励幅度大的政策的实施,让新区“产学研”跑出加速度。
起势山水间,聚能向未来。眼下,高质量打造“千亿级产业新城”的冲锋号已经吹响,面对新要求、新挑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去,新区将继续实干争先,勇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硬的骨头,努力成为湖州乃至全省高质量赶超发展的标杆和示范。
(本版图片由湖州南太湖新区宣传中心提供)
数读
今年1至10月,南太湖新区122个工业项目全速推进,工业投资、高新技术投资增速均居湖州市第一;
新引进亿元以上产业项目72个,其中3亿元以上项目39个;
新开工3亿元以上项目19个,竣工17个,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主导产业增长强劲,新能源汽车锂电池产业入选浙江省“新星”产业群,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45%,增速列湖州市第一、全省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