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钱塘江

泉水洗心

  就是数十公里外的金华人也愿意翻山越岭地开一个多小时车,到村里来接水,就是为了泡一壶好茶,这足见山泉水的好。

  行走在生活了20年的慈扒坞老家,村子的过去与现在,历史的轮廓十分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这个美丽的小山村,像极了一个喜鹊窝,镶嵌在四周的群山中。早上起床,“推窗见绿,举目皆景”,意气风发的晨风中,频频点头的毛竹与俊秀挺拔的杉树互相映衬,如诗如画。

  用清凉的泉水轻轻拍打在脸上,所有的疲惫转瞬即逝。乡亲们进进出出全靠修到村口的机耕路,从村口到各家门口的泥土路多年来一直未变,这听起来有些跟不上时代。村子离镇上很近,不过十五里路。虽不说偏僻,但依旧是泥墙黑瓦的格局,外人不稀罕的小山村,村民们自己喜欢。

  差不多在20世纪90年代,乡亲们烧水做饭取水的水井位于村里最高处,1米多深、约2平方米大,清澈见底,渗水充沛常常溢出井沿流到外面。扁担搁在肩上,将木桶往水里一摁,左一下右一下,挑上两桶水回家。

  洗菜洗衣则是从村中间那口七八米深、五六米见方的大水井里挑水,站在水井边数米长的青石板上,绳子一头绕在手腕上,将另一头系着的一个小铁桶扔进水井,上下扑腾几次,直到铁桶浸满水开始往下沉的那一刻,快速收紧绳子,将其拎起然后倒入木桶内,一担水得重复十多次,才能倒满。要是遇到快下雨的闷热天气,还可以看到浮出水面透气的小鲫鱼。那种悠然自得,完全是乡亲们从容生活的真实写照。

  每年夏秋,井水日见枯瘦,大家颇为苦恼。能耐的乡亲们在离村一公里外的松平毛竹林和碟坞杉树林分别找到一处经年不歇的泉眼。

  大旱之年,井底朝天。长辈们到松平和碟坞的山泉眼去挑水,往往一蹲就是个把小时,也舀不满两木桶水。要是农忙双抢的时候,常常是挑水误了抢收,晒场上的稻谷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阵雨打湿,气得乡亲们直哭。

  挑在肩上,一路小心翼翼地,母亲总会摘两片枫树叶放在桶内的水面上,这样哪怕是走得再快,水也不会晃到桶外。

  邻里都重情面,从未发生抢水事件,只要是家里够烧饭的水就会缓一缓,倒是经常会用淘米水来洗菜。

  饮水的艰苦,造就了慈扒坞人的坚强,他们决心“征服”山野,用大自然的恩泽滋养子孙后代。

  修建自来水工程的消息在村里炸开了,村民们个个欢欣鼓舞、摩拳擦掌。“要不分白天黑夜,抢在土壤还未完全冻牢前,把自来水修到村里来。”“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一双双巧手作业在林间地头,浩浩荡荡。测量、放样、修渠、埋管……蝶变就在当下。

  冬雨穿透蓑衣冻得人瑟瑟发抖,陷在黄泥里的雨靴已经没过脚踝,手上的冻疮破皮后渗出了血水,你挑120斤,我就挑150斤,大家互相鼓励,拼命干、抢着干。赶上周末,回家的孩子们拿着锄头,在大人们的指点下,挖上一天半天。

  一天、两天,一周、两周……建设周期比预想的提早了好几天,甘甜的泉水从水龙头里喷射而出,日子日渐红火。

  有了自来水,生活就上了一个台阶。邻近村里的烧酒师傅说,用慈扒坞村山泉水蒸馏出来的梅江烧更纯、更醇、更香。今年“十一”在家,见母亲将洗菜后的水都收集到水桶里,一问才知道,用来浇灌菜地。

  “今年的旱期稍长了些,一日不浇菜都烤蔫了……”母亲不重的话语里,透露着些许的惋惜。和乡亲们跑到蓄水池边检查,原先用来溢水的小水沟,只剩下了一路干枯的水苔印,着实有些日子没有水满出来了。

  一路沿着时明时暗的水渠,排查断水的症结。跨过萧瑟的竹林,踏过厚厚的枯枝落叶,劈开好些野生花刺,扯破了衣裤,划出了血痕,好多松针簪子般扎在头发里。在离泉眼越来越近的地方,干得发白的土壤逐渐潮湿起来。扒开泉眼周边蓬勃青翠的浪犁萢(一种蕨类草),一条镰刀柄那么粗的树根长进水管里,潺潺的泉水被硬生生地挤在了水管外。大家费好大力气,才将三米多长的树根从水管里拖拽出来,咕咚一声,水流就顺畅起来。

  像每一个爱着家乡的人一样,我喜欢在村里转转,点滴变化都能引起我莫大的开心。一个趔趄,结结实实地摔在了地上,痛得我龇牙咧嘴,坐在地上半天起不来。

  村民见状跑了过来。小腿被凌乱的碎砖块擦掉了好大一块皮,血也染红了裤子一大片,他们也是吓了一大跳。想到刚才自己“四脚朝天”的囧样,又想起平日里村民们过路此地那种“胆战心惊”的无奈。怎就没想到整修一下小路呢?我扪心自问。

  “大家一起把路修一修吧?”只剩3天假期,别说铺一条水泥路,就是把路基整理平整,对我这个20多年不事农活的人来说,也有一种非得脱一层皮的恐惧。想起村民们接二连三地摔倒的痛楚,想起一年多前,母亲在此摔断了手臂,在医院正骨时撕心裂肺的哭喊,我心如刀绞。

  “趁假期,大家一起上。”乡亲们纷纷赞成。次日5点不到,母亲已经烧好了一大锅开水,父亲也准备了一坛杨梅烧。7点,人都齐了,从上往下浇水泥路,十米、二十米,一段一段地向目标推进。傍晚刚完工,天空便飘起了毛毛细雨。

  “要不是修路这样的大好事,我还真抽不出时间来,东家上梁的日子都定了,工期赶着呢!”“这雨一下,路面就是不洒水也不会开裂了。”

  眼前,曾经那条杂乱无章,草丛一度可以淹没人们膝盖,晴天一鞋灰、雨天一裤管泥的小路,变成了平实的水泥路。不光日常行走更为安全了,乡亲们到村口水塘挑水浇菜,也不再是深一脚浅一脚。乡亲们那咯咯咯的笑声一直回响在我心田,我感慨大伙那份淡定的生活姿态,更敬佩他们为之改变而付出的努力。想到乡亲们气宇轩昂地走在水泥路上,着实让人踏实。我再也不用担心他们走路摔倒了。

  青山养人,绿水养人,慈扒坞乡亲们的情怀更养人。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03 泉水洗心 2022-11-20 浙江日报2022-11-2000010 2 2022年11月2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