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钱塘江

古瓷明珠

  走进三卿口制瓷作坊,仿佛就进入了时间隧道,一脚踏进远古的农耕社会。

  一幢幢饱经风削雨蚀的土瓦屋,散落在山脚下小溪边,斑驳的泥墙,瓦楞的败草,显示着它们的沧桑;一座座透现着厚重感的水碓房、拉坯房、球磨房、洗泥房等等,串起了一条古老的手工制瓷工艺;一座巨龙般长条形窑炉,依山自上而下而筑,蛰伏在山坡上,那一排排的窑口,似乎是在向人们诉说着它往日的故事,映现着当年烧窑时的壮观。

  这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古村落,它以对古瓷的虔诚与不舍,保留下农耕社会的这一物质形态,至今它依然以一种恬淡的姿态,静静地等候着每个愿意走近它的人;这是一个仅在宗族内部代代相传,以传子传媳不传女的保守传统,展示着传承了四百年的原始工艺,并且延续至上世纪90年代;这是一个浙西地区清代遗留下来的唯一的传统制瓷作坊,它集陶瓷考古、制陶工艺研究和旅游观光于一体,静候着考古旅游者的到来。

  三卿口制瓷作坊,以一种近乎粗粝的风格,展现出一组古朴的美。古朴的地貌,古朴的建筑,古朴的工艺,古朴的瓷器。一条东西流向的小溪穿厂而过,几座缘溪而筑的水碓,利用地势差落逐级而建,每座水碓设有四至六个石臼,它们只要溪水不断,水碓就能昼夜不停地工作。看着这一座座古老的水碓房,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的制瓷场景,那一扬一落缓缓自舂的碓头,那“哗哗”作响的流水声和错落有致的舂泥声,似乎可以将人们置身于中世纪时代。

  作坊区也不见高大的厂房,多为低矮的古老木屋。就是在这样一些泥瓦房里,他们靠一双满是硬茧的粗手,完成了取泥、粉碎、淘洗、碾泥、成形、拉坯、画花、上釉、叠窑、煅烧等古老的手工作坊工艺,泥土在他们的细揉强搓中,揉进了他们的韧性,搓出了他们的风骨,也揉出了古瓷的文明。

  那一架架弥漫着古代气息的慢轮陶车,便是他们掘故土之泥,掬小溪之水,烧制出耀着历史光芒的青花碗和灰釉碗的作坊工具。看着这一些,我们还可以想象,当年这里也听不到机器响声,响彻在作坊区上空的,也许只有那“咯吱、咯吱”的木具转动声……

  环村蜿蜒的石砌小道,引着我们走过一幢幢泥墙灰瓦的木屋,来到了村边山腰的龙窑。

  龙窑的窑火虽已湮灭在时光深处,窑体也经风雨不停侵蚀,但它依旧散发着当年的风韵与风貌。这里的每一片似有余温的瓦砾,每一缕流动的空气,似乎都能让人们的思绪在古国文明的星河中游弋,都可以让人们触摸那个时代,那种生活景仿。我们仿佛能看到窑口的壮汉们,从窑头至窑尾自下而上轮流投柴接烧,蓝蓝的火光映红半天,里外可见,这窑火,肯定温暖和映照过从古至今的人们;我们也好像听到声声穿越历史隧道、高亢而浑厚的窑工歌喉,这声音,是窑工们心中迸发出来的生命乐章。这古幽的气息,这些绵长声音,无不在向人们注译着一个故事的古老,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探访三卿口制瓷作坊,就是用身心去触摸历史感受文明,就是用陶瓷的碎片,连接起我们几近中断的历史记忆。望着这龙窑,这枚枚碎片,升上心头的只有对历史的悠久和传承的感叹。

  一炉古窑火熄了,肯定就有新的窑火在不断地燃起,这便是古国文明的薪火相传,这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所在。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03 古瓷明珠 2022-11-20 浙江日报2022-11-2000007 2 2022年11月2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