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浙江第一个考古学系里,首批学生正茁壮成长

点亮对文明的好奇

  蔚蓝的天空下,大片红土暴露在空气中。这些看似松软的土地上,均匀分布着一个个规格统一的考古探方。

  其中一个探方,除了在里面进行发掘的工作人员外,旁边一群探头探脑、充满好奇的学生尤为显眼。这是安吉县上白塘遗址的考古发掘现场,浙大城市学院考古学系和考古特色班的近50名同学在这里用双手触摸红土,把课堂上的知识化为实践;当天在天子湖畔,他们自己动手打制石器,田野考古的乐趣在石片、石核、石叶里不断翻滚涌现……这个小小的旧石器考古实践课堂,是考古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失的环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古工作正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一环。作为浙江省第一个考古学本科专业,浙大城市学院考古学系在今年9月迎来首批新生。短短两个多月,他们已迅速进入“考古人”的状态。

  “刚开始,同学们会问我课外应该阅读哪些入门书籍。现在,他们会就一个专业问题来向我请教讨论。”浙大城市学院考古学系副教授、新生班主任沃浩伟说。

  推开浙大城市学院考古学系的大门,“百年百大考古发现”8个气派大字扑面而来。走廊内,周口店遗址、襄汾丁村遗址、浦江上山遗址……这些曾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考古发现被陈列上墙,静静讲述着中华文明的悠久与灿烂。

  考古学系的建立,是新时代的需求。

  浙江大地上,历史与文明的痕迹星罗棋布。余杭良渚、嘉兴马家浜、余姚河姆渡、萧山跨湖桥……浙江的考古事业也蓬勃发展,硕果累累。但是,人才一直是发展的缺口。

  按照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操作规程》计算,浙江专业人员缺口约是现有人员的6倍。目前,浙江从事考古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超过200人,具有考古发掘领队资格的仅有68人,远远不能满足成倍增长的考古项目需求。

  “现在浙江的考古学家,大都不是本土培养。”沃浩伟说,不同地域、不同年代的历史遗存间存在较大的差别,有时新石器时代与夏商周时代的考古专家之间,也有“隔行如隔山”之感,更遑论南北方的历史遗存差异。

  建立一个能够扎根本土、服务浙江的考古学系尤为重要。2021年4月,来自浙江省文物局、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的考古学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对浙大城市学院增设考古学专业的申请进行评议。大家一致认为,浙大城市学院已具备创办考古学本科专业的条件。

  同年8月,浙大城市学院与浙江省文物局共建的考古学系成立,由著名考古学家杜正贤教授领衔。在此基础上成立的考古学专业也是浙江首个考古学本科专业。

  窗外的校园生机勃勃。杜正贤说:“考古学系从无到有,包含许多人的心血,没有一点勇气与魄力,没有一点面向未来的思维,是办不成的。”

  要办好考古学系,首先要在优质教师资源上下功夫。考古学系引进了18名专业授课教师。杜正贤还利用自己在考古界的人脉,邀请到各研究领域的顶级专家为学生授课。比如旧石器考古学课,就由“旧石器考古第一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讲授部分课程。每周五下午,省内知名专家学者也会受邀来考古学系给新生做讲座。

  “最重要的是让同学们领略到顶级专家的风采,耳濡目染,让年轻老师也在课堂中学习。”沃浩伟表示。除此之外,考古学系有6位教师具有考古发掘领队资质。到大三上学期,学生还会在他们的带领下,进行长达1个学期的野外实习。

  “考古专业最重要的就是田野实践,我们要培养能实操、能满足实际需求的人才。”沃浩伟边说边推开了学院考古库房的大门。只见在货架上整齐陈列着手铲、探铲、水平仪、色卡、卷尺等工具,他拿起一把小手铲说:“不管多么庞大的遗址,都是用这把小铲一点点挖出来的。”

  考古,要耐得住寂寞。沃浩伟坦言,招生前,老师们心里非常忐忑,被视为冷门的考古学专业究竟能不能招到学生?没想到,不仅招够了30名学生,而且几乎都是第一志愿。平均596.2分的高考分数,也让考古学专业成为浙大城市学院所有专业中,录取平均分仅次于临床医学的第二高分专业。

  沃浩伟成为这批孩子的班主任,做起平时在科研工作中可能永远不会做的事情:加每一个人的微信,关心照料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促膝长谈,解答他们大大小小的疑惑……两个多月的朝夕相处中,他发现,这些孩子恰似杜正贤教授在9月前期待的模样:优秀的学生,拥有一颗对未知古代文明强烈的探索之心。

  穿过学院的文物考古实验室、数字考古与世界遗产实验室,我们的步伐最终停留在宽敞、明亮的教室。沃浩伟在光能教学板上随意涂画着,说出了对学生们的新期待:“希望他们掌握更高的学识,在这片领域走得更远。”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点亮对文明的好奇 2022-11-17 25049041 2 2022年11月1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