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财税

武义 点燃红色引擎,创享致富好光景

  浙中桃花源,江南华清池。

  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赢,旅游康养产业遍地开花,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大红岩、寿仙谷、十里荷花、俞源古村落……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武川大地,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武义是革命老区,红色基因在这里代代传承。看得见的是变化,看不见的是财政笔下的“数字伟力”。近年来,按照省级财政支农体制机制改革和财政支农方式创新的统一部署,武义财政支农工作围绕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三大目标,聚焦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持续加大投入规模,优化支出结构,完善体制机制,不断丰富政策“工具箱”,强化财政金融协同支农作用,着力拓宽富民增收渠道、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断书写着财政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精彩篇章。

生活更好

红色热土涌动勃勃生机

  走进武义柳城畲族镇小黄山景区,人们穿梭于绿水青山中,踱步在质朴院落间,享受自然野趣。夜晚,客房的灯光如同繁星亮起,此刻,诗和远方仿佛就在眼前。

  武义柳城畲族镇有14个革命老区村,小黄山景区所在的村原名叫荷叶山头,1997年全部搬到祝村省道边落户,命名为新荷村。现如今,村民依托荷叶山头人文山水、古民居和风物底蕴,积极发展民宿旅游,翻开了荷叶山头的新篇章。

  20多年前,有人下山,离开偏远的村落,与贫苦大山挥手告别;20多年后,有人上山,开发被闲置的资源,创造更美好的生活。随着“异地搬迁”的深入推进,这片红色热土“旧貌换新颜”,农业农村现代化亦有了新载体。

  “蜗居高山五百年,不如下山二十年”曾是武义山民的真实写照。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解决山民出门行路难、儿童上学难、青年娶妻难、有病就医难、邮电通讯难、用水用电难、发展经济难等“七大难”问题,武义县委、县政府从“输血式”“造血式”扶贫,到率先探索“下山脱贫、异地发展”的“换血式”脱贫新路,一直在认真做好“脱贫”的迭代升级文章。

  迄今为止,武义全县累计搬迁425个自然村,农民人均收入从1993年的1049元提高到2021年的2.38万元,增长20多倍,创造了“下山脱贫”的武义经验,为全省乃至全国摆脱贫困贡献了新路径新方案。

  握指成拳,力道才大。在这辉煌成绩的背后,有无数人持之以恒的努力,也有着武义财政的强大助力。“下山脱贫”期间,武义财政累计投入省级扶贫资金超1亿元。未来,该县还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强化资金保障,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1年以来,武义财政累计投入各级衔接资金6586.9万元,用于支持加快发展特色种养业、乡村旅游、来料加工、农村电商等产业,增强低收入农户“造血”能力,同时鼓励发展异地物业经济,推动村集体消薄与低收入农户个体增收互促共进。

  蜿蜒曲折的重重大山,镌刻着武义财政打造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县域样本的坚定步伐,也见证着这片红色热土焕发出勃勃生机。

产业更富 红色引领护航绿色有机

  走进武义创新食用菌有限公司的菇棚,可见一层层菇架上,一根根菌棒依次排列,一朵朵圆润的香菇不久后将从菌棒中探头而出。

  “这是2020年省级试点项目,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香菇是武义传统农业主导产业之一,是当地菇农眼中的致富宝,也是我们的重点扶持对象。按照目前邹文俊试验示范户统计数据计算,每户每年可增收20万元。”武义财政局有关负责人说,武义涉及农业的每一个大项目都离不开省级财政的支持,单单是这个项目预算总经费就有3750万元,其中省级补助资金达2500万元。

  今天的武义,不仅有红色基因的传承,更有绿色产业绽放的旺盛生命力。

  武义是著名的茶乡,绿色的生态、悠久的文化,造就了武义鲜明的茶叶特色,也为武义茶叶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武义因此被称为全国第一个有机茶之乡。

  晴空万里,走进更香有机茶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茶种植基地,清香沁人心脾,茶园中还添置了摄像头和气象数据采集设备,共同构筑出武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为了加快现代农业产业提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企全产业链关键环节建设,武义财政以实施省级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建设项目为契机,投入资金2052万元,助力更香茶叶发展智慧农业,建成全省第一条数字化名优茶加工生产线,同时建成的数字化智慧茶园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茶园可视化监控系统、虫情测报、土壤环境以及水肥一体等自动化运行和管理。

  “产业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产业兴旺了,农民收入才能稳步增长,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更香茶叶实现数字化应用后,成功吸引了多家大型茶企洽谈合作,新增订单1000多万元,推动有机茶售价上升10%,带动鲜叶收购价提升15%,实现了企业和茶农双赢。”武义县财政局有关负责人说。

  值得一提的是,从去年到今年10月底,武义财政共出资400万元建立风险池,由武义众信担保公司和省农担公司为武义的农业产业主体共担保了14534万元,后续还将根据担保情况继续增加风险池的资金投入。

  此外,围绕破解农业融资难题,武义财政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效便捷融资服务机制,降低农业融资门槛、成本及风险,对于符合担保条件和贴息条件的农业经营主体,武义财政根据具体情况提供最高300万元的贷款额度贴息,2021年兑现农业贷款贴息补助资金139.28万元,惠及46家农业经营主体。

乡村更美 红色文旅焕发绿色商机

  走进武义县水碓后村徐英烈士纪念馆,看着陈列的事迹展板、透过珍藏的种种物件,徐英烈士24年短暂却又英勇的一生,在眼前缓缓铺开。

  今年,为了进一步改造提升水碓后村红色教育基地,当地推进建设武义红色教育宣讲广场、改造徐英故里红色建筑;建设红泉农居民宿集聚区;新建、改造红河谷(双坑溪)游步道;建设共享田园,包括6000平方米的景观农作物以及2000平方米生态停车场……

  “这是今年武义县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范围涉及熟溪街道水碓后村、塘里村、溪里村,大田乡徐村、岭下汤村,预计总投资4430万元,其中,争取上级财政补助3000万元,地方自筹750万元。”武义县财政局有关负责人说,项目完成后将有效盘活各类红色资源,形成红色引领、民族融合、古村复活、产业振兴的发展新局面。

  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赤子情怀、家国担当,为继承先辈红色基因,2022年我省启动省级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着力为革命老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优质、更精准、更高效的财力支撑,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历久弥新。省级财政安排5000万元支持启动第一批5个省级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后续还将根据考核验收情况再给予一定奖励。武义县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就是在这一政策和资金支持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如今,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武义财政人用担当映衬初心、用实干答好考卷,全力描绘着百姓生活的新画卷。

  漫步在俞源乡,山川秀丽,风光旖旎,村内古屋、古桥保存完好,名胜古迹甚多。这里现存宋元明清古建筑1027间,墙上壁画保存完好,木雕、砖雕、石雕精细,巧夺天工,将功能与艺术、实用与美化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并与建筑主体结构完美地融合起来,独具江南风格。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声远堂,厅内桁条根根浮雕。其中,沿口三根桁条所雕的九条鲤鱼,活灵活现,会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发生黑、黄、红变换,堪称奇观。

  在俞源古村的保护与开发中,有一股“红色力量”一直在助力前行——近年来,武义财政专项拨款共计1800万元,其中包括省级财政资金700万元,对俞源古村进行历史文化村落保护。

  “俞源村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胜古迹多,文化底蕴深厚。作为革命老区村,古村落既是重要的文化旅游元素,更是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我们希望通过发挥财政的力量,帮助俞源村在做好古村落有效保护的同时,也能进行开发与综合利用,通过发展文化旅游带动乡村振兴。”武义县财政局有关负责人说道。

  窥一斑而见全豹。到目前为止,武义已对包括俞源村在内的8个重点历史村落、10个一般村落进行了保护,财政补助1.12亿元,其中省级资金财政资金补助6000多万元,重点村中有6个是革命老区村,一般村中有5个是革命老区村。

  财政这双无形之手,托起了武义百姓“稳稳的幸福”,今后,还将继续挥动这双手,把共同富裕的壮丽诗篇书写在武义大地上。

  (本版图片由武义县摄影家协会提供)


浙江日报 财税 00010 武义 点燃红色引擎,创享致富好光景 2022-11-17 浙江日报2022-11-1700011;浙江日报2022-11-1700018;浙江日报2022-11-1700013;浙江日报2022-11-1700019;浙江日报2022-11-1700027 2 2022年11月1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