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观点

海盐县于城镇:聚焦民生解难题 依托产业促发展

  这段时间,家住海盐县于城镇何家村的陈先生心情十分舒畅,晚上散步的时候不怕黑了,小区里面出来聊天的人也多了起来。原来,何家小区一到晚上就特别黑,虽然之前安装过太阳能路灯,但是由于材质等原因,部分路灯已经不亮,或者亮度低,特别是健身器材活动区域几乎成了摆设,基本没有人过去。

  何家小区这个问题的解决,得益于何家村的“民情长廊”。在一次民情谈心中,陈先生向人大代表说出了自己的烦心事。很快,镇村建办的工作人员找到他了解情况,仔细询问了目前小区路灯的实际情况并提出了整改方案,还邀请他和村民一起进行监督。

  据悉,“民情长廊”是设置在何家村幸福公社旁边的代表移动联络站,也是于城镇人大“三诊”接待方式中“出诊”方式的延伸。长长的走廊下面摆了桌子和椅子,经常有村民在中午或者晚上聚集在那里聊天谈事。于城镇人大把这一长廊设为代表移动联络站,人大代表不定期在这里与百姓聊天,收集村民提出的问题,村民们也亲切地把这个地方称为“民情长廊”。

  “民情长廊”不仅是回应关切、化解忧愁的温情“港湾”,也是搭建在人大代表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一条长廊情牵两头,在这个地方,群众反映的问题包括人居环境整治、农村污水管网设置、垃圾分类等各方各面。

  “民情长廊”不仅是代表的履职平台,更是开进百姓心里的“直通车”。县人大代表、何家村党总支书记董云升经常到“民情长廊”转转,一看到有村民就会坐下来跟他们聊天。除了平时定期的群众接待外,这里也是倾听百姓心声的重要通道。用他的话说,“定期的群众接待虽然能解决一部分事情,但百姓遇到事情是不定期的,需要随时有一个反映的渠道,这里能够最直接听到和看到百姓在想什么、需要什么,这对于人大代表反映民意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近期,“民情长廊”旁边又更新了人大代表亮身份的陈设,张贴了于城镇人大代表的基本情况和二维码,村民们可以通过扫码直接向代表反映问题,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二维码的公开也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参与到社情民意反映中来。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模式,全天候保障村民的问题得到及时反映。

  事实上,除了着力解决百姓民生难题,于城镇政协还主动依托水果种植和水产养殖特色产业,助力村强民富。

  近年来,于城镇依托“八字葡萄-江渭蓝龙虾”产业优势,深入打造覆盖3个行政村、8个自然村,惠及29个农场、4000余人的“江渭—八字”产业带项目,并立足镇内8个文化礼堂,推动村民实现物质与精神共同富裕。

  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于城镇也发现存在销售手段单一、品牌影响力不大、非遗文化挖掘不足等问题。为此,于城镇政协委员履职小组委员和政协农业组委员代表,对内剖析、向外取经,对比江苏、湖北、安徽等地情况,进一步摸清和分析了现状。同时,充分发挥“协商驿站”作为“民生议事堂”平台向基层延伸重要阵地的作用,开展相关专题座谈会,听取种养户、文化中心户代表的意见建议。

  值得一提的是,于城镇以数字赋能,发挥民生议事堂、委员工作室、社情民意信息联系点作用,加强线上和线下结合、数字会场和活动现场同步,实现“指尖上”的协商民主。比如在会前,于城镇政协委员履职小组结合调研,线下通过实地走访,在“协商驿站”、委员工作室、社情民意信息联系点听民声;线上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浙政钉等方式征集广大群众意见建议。

  下一步,海盐县政协将督促于城镇对协商议事成果的落实和转化,持之以恒做好协商“后半篇文章”,为全面谱写新时代共同富裕示范样板新篇章凝聚更多政协智慧和力量。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7 海盐县于城镇:聚焦民生解难题 依托产业促发展 2022-11-16 浙江日报2022-11-1600010 2 2022年11月1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