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推进礼堂功能建设 构筑美好精神家园
陈心意 王晓
走进台州黄岩南城街道山前村文化礼堂,可谓惊喜连连——
礼堂门前的广场,是附近学生排练的场所,更是村民跳彩带舞、练太极拳的大舞台。礼堂内部,一间文昌阁,“乡村大使”张普法时常在此宣讲、教村民弹琴唱歌;一家农家书屋,摆放着各式各样的书籍,还配有电子阅览室;一个纪念室,保存着经济学家张友仁的照片、著作和书法作品。礼堂的后面还“藏”有山前陈列馆,里边的三万多字史料和多件实物正无声地讲述着抗战时期的红色故事……
文化氛围浓厚,功能齐全,同时是村民的幸福家园,山前村文化礼堂是黄岩区礼堂建设的“集大成者”,彰显着黄岩的决心与目标——将文化礼堂打造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黄岩区创新打造文化礼堂“共富空间”,不断探索发展宣讲领富、文艺润富、志愿帮富、数字引富、产业助富、人才促富的“六富协同”示范路径,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人才促富 打造特色礼堂
走进下浦郑村文化礼堂,满眼的“米面”元素引人注目:拗床、浆桶、捣臼、蒸笼、面箩……走上二楼,灵动的模型将一系列制面过程刻画得栩栩如生,浸泡、淹没、滤水……
这个以“面”闻名的文化礼堂,是高校院所与田间地头碰撞出的火花。
下浦郑村是台州有名的米面村,在了解到相关背景与特色后,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夏盛品从“面”里挖掘,将礼堂选址定在米面加工基地内,周围和底层既是现代化的米面加工场地,也是文化礼堂的特色文化展示和体验空间。
“我们采用略带怀旧的工业风,不仅和基地的周边风格呼应,也能感受到色彩和质感所带来的一丝乡愁。”夏盛品说。
于是,这座2018年诞生的文化礼堂,同时也作为米面的展示地、“带货点”,带动着当地米面产业的发展。
其实,夏盛品与黄岩有着不解之缘,当地许多文化礼堂都出自他的“私人订制”:白鹭湾村文化礼堂以版画为主题,吸引村民和游客前来;岭根村文化礼堂就地取材,用毛竹作为材料,自然环保又独具韵味……
2014年以来,夏盛品带着他的师生团队,设计了40余家、整体指导了几百家农村文化礼堂。这些文化礼堂,大多是由厂房、闲置的校舍等改造,已成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
从一位教授到一所学校,从一个村庄的实践到一个县域的研究,黄岩不断探索校地合作的新内涵和新内容。近年来,黄岩积极引入高校智力资源,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浙师大、浙工大等高校开展长期合作,联合同济大学成立全国首家乡村振兴学院,建成“浙师大·黄岩农村文化礼堂研究指导中心”,邀请教授、博士组建“教授智囊团”驻点指导,为文化礼堂内涵挖掘、规划设计、特色培育注入“智力”资源,让文化礼堂真正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家园,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
志愿帮富 丰富文化生活
“现在村里的活动越来越多了,我们的幸福感越来越强。”北城街道后庄村村民感叹道。
如今,后庄村文化礼堂可以说是“全年无休”:中秋,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教师夏眉莎,带领村民感受了一把手工扎染的魅力;重阳,全村老人齐聚在此,吃着重阳糕,享受志愿队伍带来的义诊、义剪等服务;平日里,礼堂内还会开展垃圾分类知识科普、越剧培训、手机摄影讲座等50余种活动……这一切,归功于礼堂内的政策宣讲、乡风文明、文体活动、公益课堂、平安守护、医疗健康六大志愿服务队。
将温暖的志愿服务、丰富的文娱生活,送到千家万户,这便是“志愿帮富”的意义所在。如今,北城各文化礼堂联结医院、司法局、环保协会、义工协会等单位建立志愿服务联盟,凝聚党员、村民代表、乡贤、退伍军人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设立公益服务“志愿库”,将志愿服务下沉到农村,年均达到1800多场次。
这背后,是黄岩区围绕“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目标定位,以农村文化礼堂“四万工程”为抓手,依托“共富空间”开展“文明实践浸润行动”。各试点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和农村文化礼堂建设1支以上特色志愿服务队,制定服务菜单,运用本地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群众喜爱的志愿活动。志愿服务队人均每年从事志愿服务时间不少于30小时,使“共富空间”成为“15分钟志愿服务圈”的重要节点,将优质公共文化资源送到群众身边,让志愿服务遍布城乡大地。如此,群众的精神文化愈加富足、幸福指数更是节节攀升。
产业助富 筑牢振兴底板
压皮垫、压堵头、压小钉、压中钉……宁溪镇岭根村文化礼堂内,20多名中老年人坐在桌子前,专心致志地操作着桌上组装杯盖的机器。这里就是远近闻名的“小橘灯”礼堂工坊。
岭根村地处山区,为解决农村闲散劳动力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问题,村文化礼堂以“小橘灯”礼堂工坊为依托,引进浙江希乐集团有限公司的杯盖加工产业,吸纳62名低收入农户和周边群众在礼堂就业,村子里50岁以上老人几乎都有活干,每月增收2000多元,村集体每年增收12万元。据悉,该项工作入选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赋能共同富裕引领计划”首批项目。
“现在每个月能挣1000多块钱,还有就业补贴、免费人身保险,做工更加安心了。”66岁的低收入农户方菊琳开心地说。
一盏盏文化礼堂“小橘灯”,点亮了群众的致富路。
2021年,黄岩区开始探索文化礼堂“共富空间”建设,通过以城带乡、以工辅农,依托企业、合作社、电商等市场主体,选点黄岩中西部经济薄弱村文化礼堂建设“共富空间·小橘灯暖心工坊”,引进外地企业劳动密集型、无污染手工加工环节,吸纳困难群众和乡村留守人群就地就业,实现“人人有活干,家家有钱挣”。截至目前,已高质量打造岭根村、上垟乡下方村等“小橘灯”礼堂工坊21家,每年为村民人均增收近2万余元。
此外,黄岩结合各村产业特色,以“共富空间”为流量入口,通过设立直播间、拍摄短视频等形式,帮助农民销售各类农产品,助推当地乡土产业、文旅产业、节会产业等发展,助推共同富裕在农村走深走实。
促进共同富裕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如今,通过“六富协同”示范路径,黄岩区获评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示范县(市、区),培育出6个省示范乡镇(街道)、26家五星级文化礼堂、38家四星级文化礼堂,2家入选“全省50个示范文化新地标”名单。这些独具特色的“共富空间”,正逐渐成为群众“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幸福家园,让共同富裕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