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龙泉科技赋能
绿土地上开出“黄金伞”

  ■ 周素羽 盛立柱 徐晓婷 周昌勇

  走进剑瓷之都——龙泉,一批标志性的县域现代化产业集群正加速驶入“快车道”,汽车空调、龙泉灵芝、铁皮石斛等特色产业争奇斗艳,扛起发展“大旗”。11月12日—14日,龙泉将高规格举办第三届中国(龙泉)灵芝大会暨龙泉人才科技峰会,开启特色产业加速发展的新篇章。

  产业高质量发展背后的“密码”,是龙泉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的坚定决心,是龙泉秉承“人产城”一体化的发展理念。不断探索下,一条绿色生金、产业致富、人才赋能的现代化发展之路正在龙泉大地上缓缓铺开。

  扩大产业

小灵芝撑起“致富伞”

  时下,走进龙泉市灵芝产业园区的双益菇业有限公司,一簇簇色泽鲜艳、如同撑着小伞一般的工厂化灵芝正努力绽放,长势十分喜人。

  龙泉森林覆盖率达84.4%,土壤以红壤和黄壤占多,十分适宜生产灵芝。好山好水好气候,造就了龙泉灵芝子实体朵形圆整、波纹精美、结构致密等优异品质。

  作为“中华灵芝第一乡”,龙泉依靠生态、地理、气候、土地、技术等资源优势,灵芝等食用菌生产已连续三十余年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于如何以一朵灵芝激活农林旅产业的“一池春水”,龙泉有自己的答案。

  今年,全省共批准19家企业开展食药物质试点工作,龙泉5家灵芝企业上榜,占比达26.3%,成为全省试点最多的县级市。龙泉市加快推进灵芝食药物质管理试点工作,从产品质量、知识产权、标准建设等方面为灵芝产业发展赋能,做到“像管药品一样管食药物质”,并第一时间启动《地理标志产品 龙泉灵芝》《地理标志产品 龙泉灵芝孢子粉》两项标准,全链条助力龙泉灵芝产业高质量发展。

  8月和9月,省市场监管局和省卫健委组织专家两度对龙泉申报食药物质管理试点的5家企业开展现场评价,灵芝压片糖果、灵芝咖啡固体饮料、灵芝代用茶类共8个试点产品顺利通过现场评价和食品生产许可现场核查。

  “这次通过评价,突破了此前灵芝产业产销相对单一的瓶颈,为公司生产更多灵芝产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公司也将积极争取与北京同仁堂的合作,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灵芝产品。”浙江森芝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曹隆枢说。

  不仅如此,龙泉还在灵芝产业融合上做了尝试。目前,已打造了兰巨梅地仿野生灵芝谷、锦溪泉灵谷灵芝特色园、中华灵芝文化园、灵芝工厂化游览园等集吃、住、游、娱、教于一体的灵芝文化养生中心,吸引国内外游客来龙泉休闲度假养生,游客量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

  放眼龙泉特色产业格局,灵芝产业正由传统的栽培技术向多元化领域发展,逐步产生了农旅融合发展的新格局。随着这条集育种、种植、加工、销售、研发、观光、旅游、赏景于一体的灵芝产业链不断延伸,“青山处处生金”的美好梦想,已成为当地农民迈向共同富裕的现实写照。

  科技赋能

多措并举推动创新发展

  龙泉灵芝产业的“活下去”和“火起来”,是积极推进灵芝品种选育和研发精深加工产品的生动实践。正是有了这样自主创新的定力和志气,龙泉才能实现从跟跑变并跑、从并跑变领跑。

  纵观龙泉全域,龙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汇聚形成了全市上下勠力同心、锐意创新的磅礴力量,广大科技工作者潜心攻关、勇毅前行,科技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资金相对不足、研发能力较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此,龙泉立足“小县城大科技”的发展定位,通过税收优惠引导、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完善培育机制,实现创新主体队伍的持续扩大。

  通过奖补政策,以“真金白银”推动科研实力发展。近三年,全市企业获得研发奖励补助近3900万元,享受国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3亿元。目前,全市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7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75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0家(其中省级重点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26家、省级众创空间3家、国家级星创天地1家、省级星创天地2家。

  有了资金的加持还不够,在产学研融合过程中,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资源“找不到”、成果“用不好”的情况。

  今年以来,龙泉积极开展山区26县科技成果转移支付先试先行,主要聚焦汽车空调、剑瓷等主导产业,依托浙江大学龙泉创新中心、中国美术学院龙泉研究院、景德镇陶瓷大学龙泉研究院等市校合作载体,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通过实施“四大环节”“三张清单”开展探索实践。前后五轮组织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专家团队实地走访企业100余家次,全面掌握产业的行业地位、发展趋势和关键技术难题,通过成果转移支付、技术转让、“揭榜挂帅”、产学研合作等不同途径,最大限度攻关企业核心技术及共性难题。

  截至目前,共梳理产业技术需求68项、匹配科技成果29项、拟转化成果20项,其中成功签约先用后转成果9项,通过高校产学研合作11项。“龙泉经验”先后在山区26县科技成果转移支付工作座谈会和丽水市科技成果转移支付试点推进会上交流推广,受到省市领导的一致认可,树立了产学研合作“新标杆”。

  无论是脱胎于科研院所,还是引入高校智力资源,龙泉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铿锵步伐,为“全面复兴剑瓷之都、奋力打造品质龙泉”贡献更多科技力量。

  人才引进

全力打造青春品质城市

  招才引智,才能持续培育浇灌科创沃土。面对山区县“引才难”的现实困难,龙泉走出了自己的“引才路”。

  近年来,龙泉市深入实施人才引领工程,聚焦“双招双引”,坚持以人才科技“关键变量”激活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打开人才工作新局面。

  “我们青创政策最关键的就是通过提供免费的人才公寓和创业场所等方式来降低创业青年的创业成本。”在向景德镇陶瓷大学宣传政策时,龙泉市“双招双引”派驻景金义招引分局负责人介绍,青创政策同时还提供高额的考察路费补贴、低利率创业贷款、购房补贴、子女优先入学等。

  今年5月,龙泉出台《龙泉市支持青年创业创新政策十二条(试行)》,提出为创业青年提供“吃住创享”全链条服务,努力让龙泉成为创业成本最低、创业效果最佳、创业环境最优的活力之城。

  青创政策发布后,第一时间受到创业青年的广泛关注。今年以来,龙泉累计新增创业青年2000余人,同比增加24%,带动青年就业4000余人,累计帮扶创业青年超7000人次,创业授信超2.5亿元,“龙青”回归,“龙漂”涌入的图景不断显现。

  青年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澎湃活力,除了发布青创政策吸引人才,龙泉通过探索建立“人事关系、研发生活在高校,成果转化、生产服务在龙泉”的校地合作,打开了柔性引才窗口,龙泉也坚持以更开放的视野、更真诚的态度,发挥好各类人才力量,全力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

  近年来,龙泉坚持把科技特派员作为撬动山区县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持续放大科技特派员的人才效应。如科技特派员梁明轩,就以中国计量大学龙泉科创中心为依托,针对龙泉产业特点建立了10个不同领域、总人数40人的专家服务团队。

  而作为浙江大学的特派员,舒妙安扎根龙泉屏南镇17年,指导高山四季豆种植,2021年仅2200亩的四季豆就为屏南菜农带来2000多万元的经济收入。

  用好柔性人才机制,不断推动人才下沉,带动科技下乡,龙泉以自己的方式做出了科技人才助力共同富裕的龙泉实践。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龙泉科技赋能
绿土地上开出“黄金伞”
2022-11-10 浙江日报2022-11-1000007;浙江日报2022-11-1000012 2 2022年11月1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