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专版

文章导航

洞头:向海问路

  在洞头,有许多石头房打造的民宿,它们依山傍海,连栋成片,透露出淳朴的艺术气息,许多游客慕名而来,使海岛渔村古村落焕发新生。

  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在实施中做深做实,还要有创新思维。美丽乡村不是过去的,也不是现在的,而是面向未来的。洞头坚持传统与现代互融、传承与创新结合,为海岛渔村“塑形铸魂”。

  洞头实施古渔村保护开发行动,精准指导限制型、搬迁型等五类村庄发展,如创新“小岛迁、大岛建”模式,引导大瞿、南策等离岛以及大山等景边村搬迁,加以整村保护性开发;对4000余间见证海岛变迁的建筑“琥珀”——虎皮石头房,成立石厝修缮师协会,实行“修旧如旧”,并以“三权分置”的改革思路,统盘规划、统一流转、统筹开发,让业主带方案审批,以现代化设计、艺术化加工、时尚化改造,复活古渔村的生命活力、文脉底蕴、经济价值。

  蓝色海湾广袤壮丽,绿色村庄自然清新。洞头的海岛风貌及生态系统修复成为绿色发展典范。不论是海滩还是森林,洞头的每一寸土地都展现出勃勃生机,坚定不移守护着绿水青山。发展与生态的结合,颜值与内涵的双提升,也给当地乡村振兴带来了机遇,助力洞头旅游产业发展。

  洞头以打造花园村庄为载体,“一村一韵”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累计建成花园村庄70个,A级景区村覆盖率达90.7%,串珠成链形成6条省级美丽乡村风景线,率全市之先实现美丽乡村示范乡镇全域覆盖,勾勒出“海上花园诗意栖居”的写意画卷,成为游客的“诗和远方”。五年来,洞头乡村旅游接待量和总收入年均增长超12%以上,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总收入连续5年增幅超25%。

  尊重渔农民的主体性,充分激发渔农民的积极性,真正让渔农民从建设中受益。

  洞头紧扣“三基三主”核心内容,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基层组织基础,做强乡村主导产业,彰显乡村主体风貌,挖掘乡村主题文化,推动“五化十场景”落地,建成10个新时代未来乡村,5个村(片区)入选省级试点,数量全市领先;全域实施“共享社·幸福里”建设,全力打造海霞营地、白迭艺术村、东岙等共富示范点,办好老年食堂、幸福小课堂、村口停车位等400多件幸福要事。

  其中,半屏社区作为浙江首批未来乡村建设试点,其数字转型之路备受瞩目——布设便民服务一体机等政务办理智能设备,实现足不出村政务“一指通办”;集成耕地保护、生态红线管控、智慧便农服务等应用数据,实现基于“乡村管理一张图”的整体智治和精密智控……

进击智慧渔业“新赛道”

  “我们整个软体结构的大型无底网箱,周长384米,直径有122米。低密度可以野化大黄鱼30万斤,市值可以达到3000万元。”在大黄鱼生态养殖基地,负责人石福明正在为洞头区农业农村局前来了解黄鱼培育情况的工作人员介绍投放在声波海洋牧场中的大黄鱼鱼苗成长情况。

  据了解,声波海洋牧场是一种由发声网络系统设备组串成的安全可靠的声波围栏,可以将大黄鱼圈在里面养殖驯化,该模式解决了传统养殖网箱抗台风能力差、黄鱼养殖密度高、伤损机率大等问题。项目的成功,推进了海岛洞头在数字化渔业上的探索。

  得益于大黄鱼超大围网、智能渔城等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与推广,洞头区的海水养殖面积不断拓展,今年大黄鱼养殖面积新增97.3%。

  渔业是洞头的民生产业,更是美丽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石。近年来,洞头以“两菜一鱼”产业为切口,瞄准数字经济+产业大脑的跑道,以“产业大脑+数字渔场”为发展模式,数字赋能渔业全产业链。

  洞头坚持科创赋能,挂牌成立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大黄鱼分院,建立“海洋生态与藻类研究院”等3家院士专家工作站,联动龙头企业推进智能渔城、生态牧场等科研项目,集中攻克一批本地化育苗、规模化养殖等难题,目前紫菜本地育苗能力达到70%,岱衢族大黄鱼苗种自给率提高到100%,年增生态大黄鱼养殖能力120万尾,年增产值1亿元。

  坚持数智赋能,集成打造省渔业产业大脑试点——数智渔业应用,洞头开辟海区智管、养殖智服、质量智知、产销智接四大场景,实现人船海全要素精密智控、产供销全过程品牌授信、渔旅文全链条业态融合,渔业产业化水平和品牌竞争力有效提升,入选省数字乡村“金翼奖”十佳应用。比如,通过标准化养殖出来的生态大黄鱼,每公斤售价达到300元,是普通养殖黄鱼价格的5倍多。

  坚持平台赋能,洞头投入10亿元建成投用海洋食品产业园,招引海洋食品科技企业24家,集成落地紫菜育苗基地、烘干厂、冷链物流中心等上下游配套,打造海洋食品全产业链,园区产值突破8000万元,过去一斤鲜紫菜卖1元,现在一罐海苔卖10元,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

  洞头推动渔业发展迈向高质量、现代化,有效破解了产前、产中、产后堵点难点,推动人货场多链条集聚、渔旅文多业态融合、产供销多模式并轨,实现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渔村增富,为我省农业、渔业产业大脑建设开发,提供洞头经验、温州模式。目前,洞头区的“两菜一鱼”成果不断推陈出新,已经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5项,其中授权9项,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1项,授权11项。

奔赴海岛渔村“致富路”

  从330国道穿过灵昆岛沿大堤进入洞头,首先看到的就是下社村。近年来,该村通过党建引领,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资源优势,在做足“靠海吃海”传统产业升级文章的同时,大力推动村民转产转业。引入新型悬浮式坛紫菜养殖、建设蟹公寓和澳洲龙虾等新品种养殖基地、招引食品产业园项目落地、打造特色研学线路、创成AAA级旅游景区村……截至2021年底,村里的渔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39000多元,村集体收入达到220万元。

  洞头海霞村则以赓续红色根脉为己任,充分依托红色资源,打造红色线路、挖掘红色故事,通过“村企合作”模式实现功能植入,整合村中各类资源,推动餐饮、民宿等全村旅游产业多样化发展,进一步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带动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拓宽村民就业路径。

  鹿西是洞头唯一的离岛乡,位于岛上的鹿西村,是一个传统的海岛小渔村,村民曾祖祖辈辈过着浪里来雨里去的讨海生活。随着共同富裕的春风吹进渔村,如今的村民也有了更多选择,来这里的游客吃上了黄鱼宴,而渔民也吃上了旅游饭。

  过去,百姓大多出海捕鱼、外出打拼,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越来越多渔农民洗脚上岸、回乡创业,迈上致富路。“实现共同富裕,补足乡村建设与发展短板很重要。”洞头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当下,洞头正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依托党建引领、项目带动、机制创新等优势,积极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未来乡村建设发展之路——

  打通“就业路”。以党建为引领,组建大黄鱼、紫菜、民宿等联盟,创新“共富服务包”“共富驿站”等十大富民实招,推出43家共富工坊,激发共同富裕“红色引擎”,比如,通过组建紫菜联盟,整合10个村居和31家渔农企业、合作社资源,打通群众就业、企业招工渠道,累计解决就业400余人次。

  铺平“创业路”。坚持把发展民宿作为带动渔民创业的主渠道,加大改革创新、政策扶持、引导服务力度,率全省之先推行民宿审批“一件事”改革、办证最快只需两天。组建“海霞宿客汇”等助宿平台,发布“民宿贷”等十大优惠政策,引导民宿业主抱团发展,目前全区民宿达498家、床位5306张,户均年创收超10万元。

  拓宽“转业路”。深入推进中国摄影岛、海鲜美食岛、体育运动岛建设,“摄影向导”“渔村厨娘”“海上导钓员”等一批新岗位应运而生,开辟了转业致富新道路,去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5%,城乡收入比值缩小到1.58,领跑全市,实现了渔民的转产、转业无缝衔接。

  过去,洞头以深化“千万工程”为抓手,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撬动了渔村价值、渔业形态、渔民身份的华丽转变,绘就了海上花园“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好新图景;今天,“海上花园”新篇再起,一片万物竞发、勃勃生机的场景跃然眼前。这里,兴乡富民,未来可期。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7 洞头:向海问路 2022-11-09 浙江日报2022-11-0900011;浙江日报2022-11-0900015;浙江日报2022-11-0900012 2 2022年11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