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斯宅:深耕文化沃土,千年古村迎蝶变
张卉卉
4月23日,“2022年斯宅乡村振兴先行发展·全球云论坛”峰会在诸暨市东白湖镇越红博物馆举行,分布在7个国家的110名海内外乡贤,以共同富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共话斯宅村乡村振兴。
5月31日,诸暨市乡村振兴先行培育村招商项目推介暨第二届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大赛启动仪式在斯宅村举行。“异乡记”精品民宿、斯宅乡村文创产品开发及乡村青年公益等多个优质项目成功签约,斯宅乡村振兴全球人才智库项目正式启动。
全国斯姓最大的聚居地和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拥有百年名校斯民小学和石笕茶核心产区等独特资源……作为诸暨市级未来乡村梯度培育对象——斯宅这个千年古村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斯宅的美是一种乡愁,乡愁需要传承,传承依靠凝聚,凝聚依托创造。”诸暨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跃表示,诸暨将从深耕文化底蕴入手,把斯宅作为诸暨最有辨识度的历史文化(传统)村落进行提升,为全力构建“诸暨味、西施韵、活力劲”的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格局提供领跑动能。
传承之美 重现耕读文化
今年,一个建筑面积约为400平方米的伴读社区在斯宅村落成,入驻社区的是来自江浙沪等城市的陪读家庭。吸引他们远途而来的正是斯民小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斯民小学的孩子诵读完《秦风·蒹葭》这首古诗后,会跟随老师来到院子里、山野间,寻找诗中所说的“蒹葭”芦苇,认识芦苇的特性并做些手工。
这是斯民小学自然课的动人一幕。多年前,从这所小学毕业的、有“中国小学教育界梅兰芳”美称的儿童教育家斯霞曾说过,没有美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如今,这里的孩子正在教育中感受自然之美。
去年底,教育部公布第二批全国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学校,斯民小学榜上有名。利用斯民小学的特殊优势和斯宅村的丰饶资源,这所主张“活泼有法,温暖有度”教育理念的乡村学校正在力推书法和自然等特色课程,走一条乡村人本教育、自然养育之路。
古植物学家斯行键、教育家斯霞、焊接专家斯重遥、历史学家斯维至、棉纺专家斯光霄……曾走出100多位教授、学者的斯宅村有着历史悠久的耕读文化。
斯宅村耕读重教的源头可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斯宅村现存14处清代古民居建筑群,均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笔峰书屋、华国公别墅(象山民塾)和斯民小学,是斯宅文化耀眼的“明珠”,它们串起了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的全链条。
坐落在村子中心的斯民小学,校门进去是一条青砖铺砌的甬道,甬道尽头便是内门——一道粗条石砌成的高高门台。门额上方镌刻着“汉斯孝子祠”5个汉隶,原为康有为题写。三进砖木结构的校舍依山而建,用回廊相连。校园中央,一株阔大的梓树树影婆娑间仿佛百年时光穿梭。
上海女子凌放辞掉工作来到斯宅村,在村里办起了一座图书馆;93岁高龄的斯民小学校友斯孝坤不舍桑梓,除了给斯民小学捐建孝坤楼,每年还亲自赶到诸暨为斯民小学的优秀师生累计颁发奖金70多万元……作为斯宅村激活资源的首要目标,耕读文化正被不断传承焕新。
目前斯宅村正式签约项目总投资1350万元,其中伴读社区项目已完工并正式经营。“伴读社区还将开设二期,推出共富工坊、研学工坊等内容。”东白湖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数字之能 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张爱玲在小洋房里住过、康有为给斯民小学写过匾、100多名教授曾从这个村子里走出去……更难能可贵的是,这里的居民至今还保留着传统质朴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斯宅村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博物馆”。
省级非遗项目“十里红妆”,集中体现了浙东地区婚俗文化。以此为特色的裕昌号民间艺术馆四面环山,古色古香,陈蔡河于馆前哗哗流过;斯民博物馆,前身为经过修复的古建筑居敬堂。博物馆主人爱好收藏,藏品涉及陶瓷、书画、民俗等……一个个袖珍的民间博物馆,很有“草堂”之风,犹如镇上古朴率真的居民。
“斯宅将以打造‘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为形象口号,进行农文旅产业数字化赋能升级,推动‘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建设,着力构建引领数字生活体验、呈现未来元素、彰显江南韵味的乡村新社区。”东白湖镇相关负责人说。
国庆期间,古老的斯宅村迎来八方游客。让游客眼前一亮的是,华国公别墅、小洋房等景点前放置了智能化的购票系统,操作起来简单便捷。
更打动人的是斯宅村的数字化蓝图:“1个治理端(斯宅村数智大脑)+1个居民端(古韵斯宅)”的智慧服务平台。
上线斯宅智慧旅游导览服务平台,把斯宅丰富的旅游资源搬到线上,内容上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旅游要素,斯宅村范围内的景点分布、重点文保单位、住宿、停车场等公共设施、旅游线路、民宿线路、特色农副产品等在此平台一目了然,带游客轻松畅玩斯宅;引入“一户一码”治理应用,探索推行联村干部走村入户“扫码制”,即在每家每户安装一个“二维码”。事先对应这个“二维码”采集好农户姓名、具体地址(房屋定位)、联系党员、家里是否有香榧茶叶农产品等信息,形成后台数据库,再依托“古韵斯宅”微信公众号,整合制作成一个居民端应用项目。“有了这个应用项目的后台支撑,驻村干部只要扫码、上传图片、点击选项就能实现‘工作内容实时传送、走村入户用数据说话’的效果。”东白湖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户一码”治理应用也为家里有农副产品销售的农户拓宽了销售渠道。同时,游客在扫描这个二维码后,可了解该农户家的农副产品信息,让斯宅村的农产品搭上电商快车,拓展销售渠道,扩大销售规模。
先行之帆
产业乘上畅销快船
石笕茶起源于宋代,东白山麓是石笕茶的发源地,身着宋代服饰、手提茶篮的斯宅村旅游IP卡通形象“东白子”,将斯宅的文化和产业结合得形象生动。
不仅是“东白子”,代表家族情怀的斯乡月饼礼盒、寓意“高中状元”彩头的斯宅高粽……斯宅村新出炉的一批网红文创产品内涵丰富,“斯宅有礼”区域品牌建设有声有色。
暗红色的民国时期家装色调,搭配老式电话机、相机和时钟……位于诸暨市东白湖镇斯宅村的一个老台门,近期正在抓紧改造。这是一个精品民宿项目,名叫“异乡记”。
“《异乡记》是1946年初张爱玲写的一篇札记,讲述她从上海到温州寻访胡兰成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当时,她曾在斯宅一处小洋房落脚。我们打算做深张爱玲文化IP,打造一个极具民国风情的精致院落。”民宿投资人、绍兴市裕昌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骆东说,项目共投资500万元。
骆东也是斯宅村“CEO”,“十里红妆”省级非遗传承人。发掘斯宅村特有的文化基因,将其做足做深,以此提高斯宅村的知名度,成为骆东为之实践的梦想。裕昌号如此,异乡记民宿亦如此。
通过文化发掘打响品牌,销售模式的创新更是让斯宅村的产业插上了“翅膀”。
近日,“党建引领·共富先行”斯宅先行村品牌发布暨“西施石笕”核心产区共富联盟成立仪式在东白湖镇举行。该联盟由东白湖镇党委牵头,依托山货新零售中心,联合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市诸暨商会、诸暨农商银行等党组织,推动石笕茶产业链“研、种、防、治、产、购、销”各环节提档升级。
“通过‘党组织+合作社+农户’‘党员+农户+产业’模式,组织29家茶叶专业合作社加入‘西施石笕’核心产区商会,引导农户发展茶叶3万亩,全镇年均产量近1000吨,按平均400元/公斤计算,年均产值可达到4亿余元。”东白湖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万钧再奋蹄。新征程上,文化积淀深厚的斯宅村这块“璞玉”经过精心打磨,正在焕发出愈加动人的光泽。
(本版图片由诸暨市斯宅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