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观点

互联网“苦学”:浅尝怡情,深玩伤身

  逯海涛

  最近,不少网友玩起了互联网“苦学”。“苦学”是个什么学?只要点开各大短视频平台,随手刷一刷,就可能会刷到只露两只眼睛和一个嘴巴的葫芦头视频特效,抑或是柠檬头、猩猩脸。

  这些把自己藏在视频特效之后的博主,会倒些啥苦水?譬如“入职第一天,被HR看到我和朋友吐槽她的聊天记录,现在已经在回家的路上了”“吵架吵输之后,还不小心把自己最喜爱的首饰掉进马桶里了”……有点糗,有点惨,有点苦,但又有些好笑。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习惯于隐藏自己的生活破绽。但是到了网上,反而放得开了。糗事、惨事、各种社死瞬间都主动摆出来,并且要包装一番。

  这与其说是诉苦,反倒像卖萌;说是吐槽,不如说是一种匿名社交。一般来说,吃过真苦、受过大罪的人,是不会有心情跑到网上抖包袱、讲段子的。

  现实中,年轻人难免有一些不顺心、不走运、不高光的时候。特别是眼下的年轻人,疫情之下,面临着就业、收入、婚恋等压力,他们的苦闷,值得理解和关注。

  出于种种顾虑,很多人在现实中选择隐忍不发,反而宁愿在网络空间里向陌生人敞开心扉。这更像是一种释放压力、转换心态的方式。在自嘲和调侃中,“苦”和“惨”被解构,压力和郁闷得到稀释。

  如此看来,互联网“苦学”虽然以“苦”为名,但未必全是负面能量爆棚。适度自娱和娱人,既有益于身心健康,也有益于社会和谐。毕竟,谁的生活里没有发生过几起尴尬到想找个地缝钻进去的糗事呢?

  但是,有些痛苦和精神内耗靠“苦学”是治愈不了的。那些现实的痛苦,还得在现实中找解药;网友的“梗”再多,也替代不了与家人朋友面对面沟通的那种温暖感觉。

  互联网“苦学”,浅尝无伤大雅,深玩则大可不必。正所谓,小“苦”怡情,大“苦”伤身。不能让网络社交完全取代你的真实朋友圈,也不要让原本舒缓压力的行为变成精神上瘾,甚至在习惯性吐槽中让消极成为心理底色。

  很多问题的答案,恰恰存在于现实之中。正如心理学专业人士所说,互联网“苦学”其实只是将情绪转移,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面对该面对的,解决能解决的,那些糗事惨事,遇到一次就够了,诉完苦,也该想想怎么避免“踏入同一条河流”。

  作为个体,也要认识到在公共网络空间吐槽不完全是一桩私事,可能会引发公共舆论事件。要注意朋友圈的舆论场效应,掌握好分寸,避免个体化私密性的吐槽,变成对公众和社会的伤害,进而演变为舆情事件。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7 互联网“苦学”:浅尝怡情,深玩伤身 2022-11-04 25005426 2 2022年11月0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