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团队开发
“私人定制”药物贴片
见习记者 涂佳煜
本报讯 (见习记者 涂佳煜) 皮肤病是人类健康问题中最常见的一种,困扰着全球数十亿人。
在常见疗法中,局部治疗——也就是把药物直接用在生病的部位——一直是首选。但外用乳霜、软膏、药液等时,存在药量难以精准控制的问题。
然而,药量的把控非常重要。剂量不足,会导致疗效不佳;剂量过高,则可能引起毒副作用。有时,药物还会影响周边的正常皮肤,造成瘙痒、脱皮、刺痛等诸多不必要的麻烦。
如何以个性化的方式精确控制药物释放的位置、范围、剂量,成为当前局部给药系统研发的一个关键挑战。
最近,浙江大学顾臻教授团队与深圳大学黄鹏教授等人合作开发了一种可打印的个性化给药贴片用于皮肤疾病的局部治疗。相关论文发表在高影响力国际期刊《事情》上。
论文通讯作者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顾臻向我们介绍了这项新奇的发明。“我们做的就是‘因地制宜’,把‘量身定制’的药物递送到特定的病变部位。”顾臻说。
“因地制宜”,先要探清“地形地貌”。使用该设备的第一步,就是“扫一扫”识别病灶。
图案不规整,边缘不清晰……要知道,长在皮肤上的病灶千奇百怪。随着治疗过程的推进,病灶的性状还会发生变化。
皮肤镜检查是常见的皮肤病诊断手段,主要的分析依据是皮肤的色素沉着程度。借鉴其原理,团队用一部智能手机外加微透镜和偏振滤光片构成的移动显微镜头,制成了一个简单的皮肤镜。使用该设备“扫一扫”病灶部位,连接到电脑软件,就能进行个性化的成像结果分析。
分析过程还能有机器学习技术加持:前期,团队收集了大量图像数据,交由人工智能训练;训练后,计算机就能识别出这是哪一种疾病,应该怎样调节剂量。这种方式比起人工分析更高效,也更加准确。
“这是我们专门设计的一个模块。”顾臻介绍,“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在制药领域,是近几年的一个热点趋势。”
接下来的步骤便是连接上打印机。研究团队将办公室使用的普通喷墨打印机进行了改装试验,成本不过几百元。
小时候,我们或许想过偷偷往打印机里加一些奇怪的东西。事实上,正是这些淘气的探索,给了顾臻发明的灵感。
“20多年前,我买了第一台喷墨打印机,墨盒用完以后,我就瞎倒腾,比如往里头加风油精什么的,看打出来是什么样子。后来我又想,能不能把药物溶液也加进去呢?”顾臻与论文第一作者,也就是他课题组的博士后研究员邵俊东一拍即合。
喷墨打印机的喷嘴板由两排直径约为25微米的孔状结构组成,足以打印溶液状态或分散状态下的大多数药物“油墨”,比如药物制剂、大分子、细胞、水溶性化合物、油溶性化合物等等。这些药物可潜在用于多种皮肤疾病的局部治疗,包括色素异常、白癜风、皮肤癌症、表皮感染和皮肤创伤。
打印出的药物贴片,究竟有多精细?研究团队以水杨酸为“油墨”,可把各种图案清晰地印在贴片上。最小图案的直径与打印机喷嘴相同,分辨率能达到1000DPI(每英寸点数,代表扫描精度)。
更高的技术含量,在“墨水”与“纸张”里。由于要长期附着在皮肤表面,让药物发挥作用,“纸张”要满足贴合、透气、厚薄适中,还要保证药物打印上去后不会扩散等多方面的要求。
作为“纸”的可打印贴片由三层很薄的高分子薄膜组成。
基底材料为FEP(氟化乙烯丙烯共聚物),具有高透明度、不黏性、优良机械性能等特点,为可打印贴片提供力学支撑;中间的保护层为具有多孔结构的PLGA(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薄膜,可以起到防水透气的作用;载药层为具有水溶性和油溶性的聚合物HPC(羟丙基纤维素),具有良好的皮肤黏性,可以用于各种药物的打印和递送。
在皮肤镜成像指导下的药物打印结果显示,贴片上的“墨水”呈现出与病变的皮肤镜图片精确匹配的高质量、均匀的药物分布,且能够迅速进入皮肤的特定部位,不会明显扩散到周围的皮肤。
这项研究所选的材料环保,且药物贴片的制备工艺简单,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目前,研究团队已申请了相关发明专利,正积极推动申请相关临床试验,将这种“私人定制”贴片早日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