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观点

正视“发疯文学”背后的问题

  “我知道我配不上发货,大家都发货了,不像我,连催的时候都小心翼翼,成了一只可笑的热场笑料。我也知道我配不上提早发货的门槛……”最近,双十一预售已开启,一些消费者与客服沟通、催发货的言语迅速“出圈”,引发热议,被称之为“发疯文学”。不同于以往热过的“废话文学”,“发疯文学”最重要的一个应用场景是:与客服的对话。跟客服扯皮争论好多天,一顿“疯语”输出,客服从一开始的智能客服的格式化标准回复,变成了人工回复,投诉问题立刻解决,这让不少网友惊呼“真的有用”。

  这种话语方式,好玩之余也不禁让人感叹:做个消费者,真不容易。想想自己是不是有过这样的体验:你给运营商打电话,接待你的头一棒就是智能客服;你在平台客服投诉,它就推送一堆常见问题列表,点击后绕来绕去,最终还是没解决你的问题;你着急办业务,机器人却总是不紧不慢地给你念广告;还有不知疲倦的AI智能推销电话,在双十一前更是变本加厉地狂轰滥炸。你和电话那头谈了半天,才惊觉那不是真人。

  客户服务是消费体验里重要的一环,而如今消费者面对的客户服务现状,被大家总结为:问不到的AI,找不到的人工客服。和人工智能客服对话,常会有一种快被逼疯的感觉。由此,一些消费者“以毒攻毒”“以疯治疯”,而高级一些的人工智能识别出人类情绪,才转向人工客服。“发疯文学”靠着情绪张力立显神效,不仅疏导了情绪,还能快速达成诉求,无厘头的“发疯文学”背后,其实是消费者的焦虑和无奈。

  在用工成本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接入智能技术,已成大势。为何智能客服让人觉着是“智障”?这既源于技术上的不成熟,更在于商家对“服务”二字认识的不足。使用了人工智能客服,有些商家就做起了“甩手掌柜”。但是,商品是标准化的,服务却是多样化的。很多情况下连人与人的交流都无法解决问题,仅仅依靠智能客服显然更不可行。在没有人工客服的配合下,智能客服的缺点被放大,从而导致消费者越来越不认可智能客服,并由此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显然,“发疯文学”只是好玩一时,很快便会烟花散去。但我们期待的是科技向善,科技发展是为了更好地造福人类,而不是给人类添堵。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之时,也应预见未来它对社会秩序可能产生的冲击,既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放任自流。

  技术升级让人工智能设备变“聪明”的同时,也要加大监管力度,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比如,投诉咨询这类客服,人工客服不能缺位,智能客服与人工客服应当相互补充,而不是取而代之。对于一些特殊领域如金融安全、特殊群体如老年人,还应该设置一键转换人工服务的功能。同时,人工智能推销也不能毫无节制而成为骚扰,相关部门要提早介入监管,消费服务不能忽视消费者的基本权益和个体感受。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8 正视“发疯文学”背后的问题 2022-11-02 24995147 2 2022年11月0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