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自然资源

优化空间布局 服务高质量发展

台州:“三区三线”划定成果正式启用

  日前,台州市“三区三线”划定成果获自然资源部批准,并正式启用。“三区三线”,即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空间3种类型空间所对应的区域,以及分别对应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3条控制线。

  台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在省自然资源厅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通过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对全市交通、能源、水利、文旅等400多个重大项目进行综合分析与布局,切实解决项目用地“卡脖子”问题,推动其他各类资源要素精准化供给,让“好钢用到刀刃上”,全力助推台州高质量发展。

  保护和发展齐头并进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根据规划,台州按照“先农田、再生态、后城镇”的原则,共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71.96万亩,市区划定永久基本农田31.2万亩,实现耕地“应保尽保”。

  台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第一优先序”。同时两手齐抓耕地保护与项目建设,解决重大项目用地需求。

  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路桥至椒江沿海公路工程(简称海城路),是连接椒江区、路桥区和台州湾新区的东西主干道,路线全长约17公里,总用地规模约2014亩。项目的拟建,有利于完善台州市主城区快速路网体系,但由于涉及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一直无法申报用地。

  台州路桥机场进场道路工程二期,是在台州路桥机场新航站楼建成后唯一进出机场的道路。该道路路线全长约3.6公里,用地规模约340亩,同样涉及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导致项目用地无法审批,而机场新航站楼将于明年建成启用,进场道路的建设迫在眉睫。

  为破解项目用地难题,台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开展“三区三线”划定工作中,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充分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建议,将项目纳入规划妥善解决涉永久基本农田难题,让划定更加科学合理、贴近实际,实现项目与“三区三线”高度匹配。

  如今,海城路和路桥机场进场道路这两个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困扰多年的问题迎刃而解。通过“三区三线”划定,调整优化布局,不仅有效解决此类涉及民生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用地问题,也为该市后续重点建设项目稳步推进提供有力支撑。

  青山绿水尽是美景

  保护青山绿水,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才可确保“山水尽是美景”。

  通过划定“三区三线”,台州在守护耕地红线的基础上,有效维护生态稳定,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443.87万亩(含海域),市区生态保护红线133.83万亩。

  台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崔昆仑介绍,生态红线划定时,要剔除村镇建设用地、耕地及人文景观,将重要河湖滨岸带、重要湿地和生态公益林等增补到生态红线范围,确保生态保护红线范围面积不低于自然生态红线范围面积。

  长潭水库位于该市黄岩区西部永宁江上游境内,流域集雨面积441.3平方公里,总库容7.32亿立方米,是台州300万人以及数万家企业的水源地,被称作“台州大水缸”。早在2005年,黄岩区便划定西部山区生态保护红线,明确长潭水库周边400平方公里不再允许大规模开发山林资源。此次“三区三线”划定中,将长潭水库作为具有重要水源涵养功能的生态功能区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进一步加强对长潭水库周边生态系统的保护,切实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

  在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的同时,台州市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大陈岛作为省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通过建设人工藻场、增殖放流等措施恢复海洋生物多样性。据统计,大陈岛现已建成鱼礁规模10.5万立方米,是中国最大的大黄鱼深水网箱养殖区,黄鱼年产量达4000多吨、产值约4亿元,约占浙江省黄鱼产值的三分之二,相较“十三五”之初增长约200%。

  民生为本产业为重

  土地是稀缺资源,必须精打细算。

  台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统筹发展和保护土地,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推动城镇紧凑发展和节约集约用地。目前,台州共划定城镇开发边界130.61万亩;市区划定城镇开发边界46.36万亩。

  在城镇建设规划中,台州强化民生实事建设,开展新一轮《台州市区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及《台州市区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2020-2035)》编制,并将相关用地需求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

  在布局国土空间中,台州提出《台州市临港产业带发展规划》,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健康、未来汽车、精密制造等五大产业城建设应运而生。

  全市域生产力布局进一步优化,眼下,台州正在加快产业链垂直整合和产城融合的步伐,推动形成“台州货、台州集、台州出”的产业势能。


浙江日报 自然资源 00010 台州:“三区三线”划定成果正式启用 2022-10-27 24962020 2 2022年10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