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文章导航

江南清丽地 幸福新图景

杨斌英 李则名

  红枫繁茂,层林尽染;稻浪起伏,片片金黄。不经意间,湖州城乡,秋日美景已经悄悄地铺陈开来,这片“江南清丽地”,吸引一批批游客前来打卡。

  建设美丽新湖州,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近年来,湖州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勇当绿色低碳发展的探路者,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绿、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如今,漫步在湖州城乡,一幅幸福新图景正徐徐铺展……

织里童装有了“新织法”

杨斌英 李则名

  古韵与时尚并存,在吴兴区织里镇,“00后”设计师、新乡贤晓懋设计的“汉服童装”如今打开了市场,“我们对传统纺织业不断进行技术革新,今年还开发了新的童装产品‘旗袍童装’,主打古风文化,很受市场欢迎。”晓懋说。

  去年,晓懋所在的公司业绩不断下滑,原本70多人的团队,到年底只剩下9人。晓懋是唯一一个愿意留下来的设计师,看着公司濒临破产,晓懋咬了咬牙,以资本入股担任了企业的合伙人。

  当老板的第一件事,她就把生产方向瞄准了汉服童装。从源头的布料织染、设计打版,到生产制作、质检,再到打包分发,凭借原有的童装供应链,晓懋的汉服童装生意巧妙地避开了困境,让团队迎来了“起死回生”。现在当地多家童装企业闻名前来,想找晓懋一起合作,请她的公司帮忙设计童装的多元化产品。

  这几年,在产业优势、就业需求、环境优化等多重要素叠加下,许多新乡贤、年轻人选择“掘金”织里,童装产业链上不断涌现年轻的身影。

  “我常常庆幸,自己的创业生涯从织里起步,这里不但产业链配套齐全,还能时不时地产生灵感与火花,在危中寻机。”当地的新乡贤吴桐雨说起回乡创业很是感慨。

  毕业后第一个月,她就跑到银行申请了一笔创业贷款,在乡下的老房子里创办了一家外贸翻译公司,为镇上的童装企业提供进出口服务。面对疫情的冲击,她带领团队经历种种碰撞,不仅完成了扭亏为盈的任务,业绩还蒸蒸日上,今年上半年,她服务的童装外贸企业已经超过了20家。

  新乡贤、“00后”这些新鲜血液的加入,让织里童装有了“新织法”。织里统战条线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充分发挥“新乡贤”领头雁作用,让他们有平台、有渠道、有机会在织里创新创业,为实现乡村振兴、童装产业高质量发展凝聚智慧和力量。

  接下来,伴随“市场采购+跨境电商”双试点的落成,越来越多的新乡贤、童装商户开始尝试“在家门口出海”的贸易方式,织里这座“大型童装城”逐步向着“全球童装之都”蝶变。

“一诺千金”唱响乡村好声音

陆志鹏

  “新时代,面对机遇和挑战,作为青年党员,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创造自我价值。”近日,在南浔区千金镇南窑桥村文化礼堂,“一诺千金”宣讲团成员牟鹏飞礼赞新时代,用乡音激情描述自己对初心的理解。

  据悉,“一诺千金”宣讲团源自 “一诺千金”志愿服务项目,该项目由千金镇联合本地青年企业家共同策划、组织和开展,推进“浙江有礼·湖州典范·浔寻善友”文明新实践,利用红色阵地,从群众想要的特色服务到群众身边的主题宣讲,营造“信有礼”社会氛围。

  活动现场,8名宣讲团成员饱含深情,通过乡音讲述感人故事。“看着生活越过越好,我很自豪,我们将在这片土地上逐梦青春。”青年党员李慧瑜的精彩演讲引起了全场年轻人的共鸣,让在场的入党积极分子更加坚定了理想信仰。

  除了特色活动和主题宣讲,农村的“大喇叭”也逐渐成为宣讲团扩大理论服务的“秘密武器”,从“百年党史”到“防疫知识”再到“科技助农”,千金镇通过“千千乡音”平台将特色党建融入群众生活方方面面。

  作为现代渔业的领跑者,本地杰出党员、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会员沈彬良自加入“一诺千金”宣讲团以来,一直致力于开展农业养殖方面的宣讲,为全镇900余户养殖户带来科学养殖知识。在他的“宣讲”影响下,多个农业企业和普通农户开始探索网络直播销售,在千金镇第一届农趣直播节上,首场订单成交额突破100万元。

  “我们宣讲团的青年党员,会一如既往利用自身优势,线上线下全领域为群众服务,打响‘一诺千金’志愿服务品牌。”千金镇团委书记朱振华说。今年以来,“一诺千金”志愿服务团队共开展活动100余次,开展主题宣讲80余场,受益群众达5000余人次。

粮食满仓 农民乐了

杨斌英 卢柏鑫

  连日来,安吉县孝源街道观音桥村水稻田里,收割机穿梭不停地收割着,农户王志斌手里搓着刚收的稻谷粒,看着这丰收的场景满脸笑意:“刚开始‘非粮化’整治时还担心这片茶园地征用后会荒废,后来看着播种到现在粮食满仓,心里踏实了。”

  这是孝源街道“非农化”“非粮化”整治土地迎来首轮丰收的场景之一。为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制,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安吉县自2021年上半年起开展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整治工作,2022年进一步深化。

  “工作刚启动,我们便碰到了棘手问题,孝源街道是安吉黄茶的发源地,山多地少,茶叶是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种植粮食的收入远没有茶叶带来的收益可观,农户不愿种植粮食作物。”孝源街道纪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第一时间督促并协助党工委推进“两非”整治工作,召集各村书记、街道国土所所长和相关人员对全域土地进行梳理,现场踏勘调研,深入农户访谈,制定可行性计划,分工落实责任,逐项推进。

  “在‘两非’整治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更要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处理好群众所急、所盼的问题。”孝源街道主要领导说,为此,该街道多措并举推进工作,由老党员和村民组长率先深入农户,讲解“非粮化”整治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对种植粮食作物的经济激励政策,广泛宣传提升大家种粮的积极性。

  在茶农转产的同时,孝源街道积极联系辖区企业为部分茶农解决就业问题。对因“两非”整治收入降低的农户采取用工优先考虑政策,积极为其对接匹配适合的工作岗位,创造就业条件。

  “两非”整治同样需要持续压实监管责任,孝源街道为此同步开展“非粮化”整治专项巡查,实行专人管理,并及时与农办、村委等互通信息,落实耕地保护措施、粮食生产责任,着力守住耕地红线、提升耕地质量,以高标准农田提升粮食产能。

  截至目前,孝源街道已完成粮食功能区4137亩,今年7月播种的旱稻、水稻已进入全面收割,亩产约千斤。

揽才聚贤共奏乡村振兴“奋进曲”

沈宇翔 杨佳佳

  乡贤是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生力军。今年以来,德清县新市镇推动乡贤聚智聚力,引导项目回归、人才回流、智力回哺,通过打造“共治共富”乡贤品牌,奏响乡村振兴“奋进曲”。

  近日,新市镇宋市村新乡贤张培鑫来到稻田边,仔细察看水稻长势情况。今年,张培鑫承包了750亩农田实施稻虾轮作,晚稻预计平均亩产达600公斤。2020年,张培鑫回村创业,承包经营苎溪漾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每年向村集体交50万元经营管理费,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乡贤助力乡村发展是责任和义务。”张培鑫说,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也能帮助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

  这几年,新市镇宋市村积极调动乡贤资源,以“共富”为主题,将原乡贤议事厅改造成为“小院”。运用联创模式,以产业、商业、行业、企业几大维度为核心抓手,以“小院”为具象形式载体,邀请乡贤共商未来乡村产业化发展模式,鼓励乡贤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如今,在张培鑫的带领下,创建的归星创天地吸引了数十家创业团队进驻,推动乡村三产融合发展。“近年来,在乡贤助力下,我们的乡村旅游全面发展,同时,还打造了无花果基地、龙虾田园等板块。”新市镇宋市村统战干事宋哲云说。

  乡贤和乡村之间以浓浓的乡情和乡愁为纽带,今年,新市镇积极探索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模式,在新市镇蔡界村建立乡贤“平安联盟”,在村小组打造“乡贤平安小屋”,充分发挥乡贤群防群治力量,奏响平安“和谐曲”。

  “目前,我们打造4个乡贤共治小屋,在‘农村智囊团’的辅助下,依托镇纪委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蔡界村正是以‘乡贤协治’的方式消除了基层治理‘视觉盲区’。”蔡界村村委会副主任姚刚说。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新市镇吸引12位乡贤回村创业,提供1000余个就业岗位。通过在外乡贤牵线搭桥,引进重大项目4个,引进高层次人才9人。接下来,新市镇将以宋市村和蔡界村为模板,谋划举办长三角一体化招商推介会。“在‘实干争先,奋斗有我’的氛围中,我们充分发挥‘以才引才’影响力,动员乡贤协助开展人才项目对接,打响乡贤品牌。”新市镇相关负责人说。

“微改造·精提升”让村更美民更富

俞 燕 张笑言

  近日,走进长兴县虹星桥镇宋高村,只见路面干净整洁、村庄绿树掩映,一幅村净、景美、人和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通过“微改造·精提升”,虹星桥镇最大还原村落肌理,展现原汁原味的乡村风貌,完善规划区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令人心怡的宜居家园。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发展农文旅生态农业,形成“多点布局、串点成线、联点成片”的全域美丽乡村,顺应了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让百姓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新时代美丽乡村,“环境美”既是基础,也是重要条件。茶余饭后,龙从村村民韩丽总爱在运动场转悠,“以前这一片坑坑洼洼,一到雨天,道路泥泞不堪,改造之后变成了大广场,并建起了崭新的龙从村文化礼堂和多功能运动场,我们老年人茶余饭后在这里散步,欣赏文化表演,心情非常愉悦。”

  “环境美”的可不止龙从村,如今,郑家村环湖3000米健康步道也成了村民休闲游乐的好去处。据了解,虹星桥镇通过小微平台权力监督,以“河长制”促“河常治”,建立13个党政河长带头履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13+X”河长团队,并首次面向社会招募民间护水人,成立包括28名民间河长、34名“河小二”、17支护水团队在内的民间护水联盟,形成“共知共治、爱水护水”的治水新格局。

  一个个乡村扮美了“面子”、厚实了“里子”、提升了“气质”,朝着生态宜居、文明和谐的“和美乡村”转变。白水村深入挖掘渔文化,兄弟路标总经理朱建新资助白水村文化礼堂和渔文化馆建设,推动少年宫村企联动常态化,开设青少年教育基地宣讲文明长兴新八条、好家风好家教等精品课程,打造了独具一格的美景,推动虹星桥镇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全域新图景。

  接下来,虹星桥镇将继续按照“深处挖掘、小处植入”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有的放矢推进“微改造·精提升”工作,不断提升乡村的知名度、美誉度、品牌度,全面打造和美乡村全域新格局。

“小工坊”拓宽乡村共富路

凌孟硕 徐 坊

  10月17日一早,位于吴兴高新区的红色“钳”力股工坊里,杨溇村的村民吴培兴开启了新一天的工作。9月以来,杨溇村1600亩大闸蟹迎来了丰收开捕。吴培兴等几位村民每天喂蟹、捕蟹、扎蟹。“基地离家很近,每个月还有6000多元的收入,挺好的!”

  今年以来,当地依托太湖蟹养殖生态优势,引进湖州庙港人水产有限公司,双方共建联营式红色“钳”力股工坊。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将养殖品牌附加值、技术经验与乡村土地等资源契合,带动周边200多户农户增收致富。

  在吴兴,像这样的工坊还有很多。吴兴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该区积极通过以强带弱、村企共建、区域统筹等方式,在田间地头建起一间间“工坊”,有效链接企业与农村、产业与农民,实现“1+1>2”的聚变效应。目前,这些工坊正陆续成为当地强村富民的“红色地标”。

  东林镇党委牵头区域内龙头企业新凤鸣,与周边村实现“村企联姻”,建立了“厂房式”“新连星”工坊。企业带头解决就业,10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低收入群体实现就近就业,人均月工资达5000元,解决就业难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形式多样的工坊,不仅助农就业增收,也让很多村集体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道场乡红里山村依托景区村庄优势,成立村级旅游公司。公司吸纳职业经理人担任“红色CEO”,对村庄进行专业化运营,招引青年创业团队2家,引进“龙出没”、卉弘农业园等3个项目,有效解决旺季用工缺口300余人,去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200万元。

  今年以来,吴兴区以党建联建为抓手、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以产业升级为导向,打造各具特色的“工坊”89个,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超4000人,其中低收入农户超300户,人均月增收超3500元。


浙江日报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00017 江南清丽地 幸福新图景 2022-10-25 浙江日报2022-10-2500010;浙江日报2022-10-2500011;浙江日报2022-10-2500013;浙江日报2022-10-2500015 2 2022年10月2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