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嘉善88家传统食品企业“住”进阳光工厂

一块臭豆腐,如何从弄堂口卖到长三角

  本报嘉善10月11日电 (记者 顾雨婷 共享联盟·嘉善 王洁 张子超) 一块臭豆腐如何从弄堂口卖到长三角?关键词有两个:质量和安全。11日,记者走进位于嘉善县西塘镇两创中心的传统食品创意园,嘉兴管老太豆制食品有限公司全透明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一刻不停。“我们日产臭豆腐10万片。”管老太臭豆腐第三代传承人管剑峰介绍,他们的产品主要销往浙沪苏皖的古镇景区和商超,国庆期间的订单增长了7倍。目前,管老太臭豆腐工厂已达到4500多平方米的规模,拥有10个直营店,在长三角地区有十几个加盟店,年产值达1500万元。

  刻板印象里,传统小吃往往因从业者操作不规范、制作标准不统一、设施设备简陋等,成为食品监管的一大难点。但在管老太臭豆腐的阳光工厂里,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标准厂房里,洗手消毒区、加工作业区、成品仓库和检验室区块分明,视频监控和物联感知设备随处可见,实时传输图像和数据,严密监控生产操作流程。

  从小作坊走出的臭豆腐也能标准化生产。臭豆腐的生产区里,工人们统一身着工作服,戴上帽子和防飞沫口罩,只要出现着装遗漏,车间里AI智拍摄像头就会抓拍报警。企业的物联改造,覆盖了食品生产的原辅料验收、加工、产品贮存和出厂检验等生产加工全过程。监控数据去哪儿了?管剑峰打开“浙食链”应用:“不管在网端还是在手机端,我们企业的生产数据、车间状况,省市县的监管部门都能实时掌握。”

  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的关键步骤在浸卤和发酵,又该如何保证质量和保障安全?在管老太臭豆腐的卤制区,近300个卤料大桶整齐码放,每批出厂的豆腐块都要在这里浸泡7至12个小时。“卤制成一批就检测一批,检测数据同步上传。”管剑峰拿出了一张当天的检测报告——检测由第三方公司完成,检测项目涉及净含量、产品标识、微生物致病菌、水分和蛋白质含量等,所有类目都按照国家制定的行业标准严格执行,检测合格才能包装出厂。

  每盒包装完成的管老太臭豆腐上,都印着一个二维码。记者扫码后,手机界面转跳到浙江省重要产品统一编码管理平台。供货来源、生产日期、批次号、保质期、产品规格和条码等信息一目了然,消费者可以吃得更放心。

  “这是嘉善首家完成‘阳光工厂’改造的企业。”县市场监管局食品生产与流通监督管理科科长李煜说,今年以来,嘉善县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扎实推进食品安全一件事改革,深化阳光工厂2.0建设,建成阳光工厂88家。

  目前,嘉善县作为嘉兴市首个GM2D(全球二维码迁移计划)试点县,通过GM2D试点整合浙食链、浙品码平台,发挥食品生产领域数字化改革优势,在“码”上赋能上做文章,在食品生产企业端形成监管、追溯和商品推广等多样化场景。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一块臭豆腐,如何从弄堂口卖到长三角 2022-10-12 24911580 2 2022年10月1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