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细纱织就奋斗者的模样

——记党的二十大代表、浙江金鹰共创纺织有限公司织造分厂织布车间班组长王笔仙

  头戴白帽,身着白围裙,兜里揣着剪刀和些许线头,在隆隆作响的8台织机之间穿梭行走……

  46岁的王笔仙,老家在江西省玉山县,1995年来到舟山市定海区,成为浙江金鹰股份有限公司一名织布操作工。27年来,她挥洒汗水,从一名普通操作工成长为公司佼佼者,还在去年荣获“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不久前,她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

  功夫练到炉火纯青

  一手拿纱筒、一手找线头,翻手掐头、引入储纬器、把头接上……完成25个“断线接头”,王笔仙只需1分钟,比公司要求的每分钟15个还多出10个。

  不断追求极致的背后,是王笔仙无数次的苦练,将功夫练得炉火纯青。

  织布操作是公司最艰苦的岗位之一,三班倒、噪声大、劳动强度高。刚参加工作时的情形,王笔仙记忆犹新,“那时候机器噪声大到180分贝,8小时一个班下来,耳朵总是嗡嗡响。最大的难题还是打结,眼看着师傅打出来的结既均匀又漂亮,而自己不管怎么用劲,一分钟只能完成三四个。”

  “我不是最聪明的那个,但知道笨鸟先飞的道理。”王笔仙暗暗和自己较劲——上班时,向师傅请教技术要领,细细揣摩基本功;下班后,她在床头挂上一缕废线,反复拽断、接好,再拽断、再接好。指甲练劈了,手指捏肿了,哪怕被细纱勒出一道道血口子,她扯来胶布贴上继续练。

  凭着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她很快就掌握了一套过硬的本领。浙江金鹰共创纺织有限公司织造分厂厂长邵艳珍说,每次上班前,王笔仙都会预先研究手头的织造布品种,主动调整挡车车速,“别的工友操作,350转每分的车速已经忙不过来了,笔仙还能寻找更快、更契合自己的转速。”邵艳珍说。

  王笔仙入职次年,就在公司举行的技术大比武中夺得织布工序第一名。

  靠着过硬的技术和敬业的态度,此后她在多次技能比武中,成绩名列前茅,2016年被评为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2018年被选为全国总工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代表。

  亲力亲为匠心传承

  在同事眼中,王笔仙不仅是好员工,更是一位好师傅。

  每当织造车间来新职工时,不少人不大愿意带徒弟,怕影响自己的产量和质量。而王笔仙积极主动“传帮带”,除了上班的8小时,还用业余时间做示范,手把手不厌其烦地示范操作,她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绝活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们,还主动与大家谈心、拉家常,让他们安心留下工作。

  纺织女工周艳红仍记得,自己刚进厂培训时,师傅王笔仙“捉”着自己的手,像带自家囡囡一样,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在机台上比画,“她时刻要求我,不仅要手快、脚快,还要眼快。”

  车间内设备噪声大,劳动强度高,压得周艳红喘不过气来。有一次因为上手慢,被别的师傅批评了一通,小周背过身抹起了眼泪,产生了放弃的想法。

  眼尖的王笔仙读懂了徒弟的心思,当晚就找到周艳红,同她谈心、拉家常。之后的一段日子,王笔仙每天到单位总先把小周的机台开起来;到了晚上,则陪着她在宿舍练习,直到熄灯才离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月后,周艳红就在出师考试中全票通过,成了一名可以独立操作挡车的纺织女工。

  王笔仙说:“细细观察徒弟们的不同特点,找出最合适的办法传授。对个性强的徒弟,要多用激将法,对不自信的女工则尽量给予鼓励。”

  截至目前,王笔仙已带出50多名徒弟,他们有的成为生产骨干,有的成为技术能手。

  身份转换不忘初心

  作为一名党员,王笔仙时时在思考,如何担负起纺织人的使命,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近年来,随着公司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机器设备也在更新换代,产品品种结构调整的力度也日益加大。王笔仙主动请缨到工艺技术要求高的产品机台上工作。“有时候订单交付时间短,工期很赶,把重要的工作交给她,准没问题。”厂长邵艳珍说,最忙时王笔仙一人要操作8台织布机,哪缺人她就到哪顶岗,从不推脱。凭着过硬的基本功,王笔仙还不断创新操作方法,有效提高了机台效率,产量也节节攀升。

  “工作时她总是帮这个、替那个,工人轮班吃饭,她常常是最后一个去吃,确实不容易。”工友王永化说。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自己努力,就能体现人生价值。”对于工友的评价,王笔仙说:“就像螺丝钉那样,把分内事做到极致。”

  “我在入党申请书上写道,‘我们拥有的一切都是那么来之不易,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是我做梦都在想的愿望。’”对于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王笔仙倍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要把二十大的声音、把总书记的期望带到基层去,带到一线工人中去,时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细纱织就奋斗者的模样 2022-10-05 浙江日报2022-10-0500004 2 2022年10月0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