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专版

诸暨店口镇:打造“人产城”融合发展新高地

  诗画江南,活力浙江。从“临杭城市”到“融杭城市”,从“制造大镇”到“智造强镇”,从“美丽风景”到“美丽经济”,从“宜业宜居”到“宜居宜业”,从“传统治理”到“整体智治”,走进诸暨店口,处处都能感受到民心、民智、民力融为一体的澎湃活力。

  诸暨店口,最早叫“巅口”,因地处浙江诸暨、萧山、绍兴三地交界的山巅之口而得名。经过多年发展,这里已是产业发达、社会富足,百姓安居乐业。

  2010年12月,店口被列入全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小城市培育试点是浙江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就其意义,店口可能是个很好的观察样本。

  作为全国最早推进城镇化的乡镇之一,店口在发展中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良性互动。“民资造城”打造了中国小城镇建设的“店口样本”。

  10多年来,店口先后开展了四轮“三年计划”,从“越山南拓、跨江西进、环湖提升、城市更新”到“城中崛起、城西拓展、城南保护、旧城调理”,核心宗旨从未改变:建设小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行千里,靠交通。近年来,店口全力建设融杭接绍大通道,奋力跑出“杭绍同城”加速度。在18.7平方公里的长条形集镇区域上,中央路、解放路两条横向主路与露笑路、盾安路、万安路等10余条纵向主路相互交错,住宅、商贸、文教等城市功能区一应俱全。

  对于今天的店口来说,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最终的落脚点在人,在于店口人的“获得感、幸福感、优越感”。行走店口,笔者最深的感触是:一方面,在发展中才能更好地凝聚人心;另一方面,共同创造的奇迹必将进一步凝聚力量,推动新一轮的高质量发展。

产业何以兴

  制造业是店口的立镇之基、强镇之本,也是走向共同富裕的源头活水。

  站在店口瑞达精工有限公司二楼的走廊里,望下去是一片繁忙的工厂区,“85后”的外来创业者唐辉伟每天上班前都会站在这里看上一会,如果楼下机器的灯都是绿的,他一天的心情就会很好。有人说,这个场景很像多年前的海亮和冯海良。

  在店口这个神奇的地方,有6家上市公司,3500多家工业企业,地区生产总值超250亿元。

  店口企业,大都与五金产业相关。五金产业成就了店口人,店口人也让五金产业成了这里的标志性产业。经过几代人的接力创业,现在,店口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铜加工基地。

  的确,这是一场持续不断的接力。1972年,新一村办起当地第一家五金厂,到今天,许多像唐辉伟一样的年轻人从全国各地赶来,怀抱产业创富的梦想。这里有着适合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优渥产业“土壤”。上中下游协同发展,到如今,这里拥有从原材料加工到零配件生产再到终端整机组装的完整产业架构,形成了铜材精密制造、汽车零部件、空调制冷配件等系列产业集群,构建了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稳定性。

  持续创新,是店口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典型缩影。

  店口镇现有国家级技术中心3个、院士工作站4个、省级研究院14个,高新技术企业10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39家,省级以上领军型人才15名,省级领军型创新团队1个。用“真金白银”换“创新活力”,成就了今天高能级的产业生态,“中国铜谷”名副其实。

  当下,店口锚定新跑道、找准发力点,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加快推广数字化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迭代升级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和智能车间。

  几十年来,店口打造了“搬不走”的产业优势。有人曾评价说,店口镇的崛起不仅因为五金产业,还有10万店口本地人和8万新店口人的协同奋斗。或许这两点,道出了店口这个产业强镇长盛不衰的发展密码。围绕做大“蛋糕”,店口的新兴产业、数字经济,不断释放出新的动能,日益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城市何以美

  勇当推进共同富裕排头兵,店口坚持“产城人”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让店口人共享更高品质生活。

  “想不到这么快就帮我把问题解决了,‘政务110中心’管用。”前不久,店口的一位企业主与一位货车司机经调解后握手言和,货车司机拿到了被拖欠的货款。

  纠纷类、举报类警情属于非警务类事项,在以往,消耗大量警力不说,处置效率也不理想。如今这个城市管理中的“难点”“痛点”,在店口正因一项改革而破局。“政务110中心”是“大综合一体化”在店口的落地实践,通过体制重构、流程再造、多跨协同,让执法力量“攥指成拳”。“快响应、快流转、快协调、快处置、快反馈”,让“民呼我应”的治理模式在基层得到了很好的实践。

  打造品质小城市,“建”是基础,“管”是关键。大规模基建让店口拥有了现代化的“美丽颜值”,而精细化管理则让这座小城更具“动人气质”。直面离老百姓最近的“痛点”和“难点”,推动“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变,正让店口一步步走向“成熟”。

  上联城市,下接农村,小城市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也是乡村振兴的有力引擎。

  走在店口侠父村,老街古香古色,村容村貌干净整洁,往来村民露出幸福笑容。这是一个有历史、有文化、有风情、有民趣的村庄。

  “我们乡村的巨变都是依靠了红色基因。”村党支部书记王祖海说。2011年前的侠父村破败,只有几家小作坊,没有名气引不来投资,村集体还欠下470多万元外债。“用运营企业的思维运营村庄。”如今,在红色旅游的加持下,侠父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宣侠父故居、长澜老街、党建生态公园、杭坞山游步道……侠父村逐渐成为热门的红色教育基地。他们还在思考,下一步如何让店口充足的产业资本也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

百姓何以富

  实现共同富裕,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

  店口给“新店口人”提供同城待遇:一张囊括“就业、创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维权、解困”的社会保障网。在店口最主要的交通要道边上,365名“新店口人”在自己的巨幅照片旁,写下了对店口的美好祝福,最多的一句话是“愿与店口一起共创未来”。截至目前,全镇公立学校就读的新店口人子女占比超45%,17家新店口人企业产值超千万元。

  如今,从生态到产业再到公共服务,店口锁定“普惠、优质、均衡”三大关键,持续开展公共领域“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三项行动,全面提升公共服务可及可感水平,加快推进“人的城镇化”,让新老店口人宜居、乐居,共建共享。

  共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在村级“关爱基金”成功运行的基础上,今年7月,以“多元化共建、常态化共享、规范化共管、特色化共育”为核心的绍兴首家企业“员工共富”基金联盟成立,试点单位5家、培育单位15家,涉及员工3.2万人,亮点纷呈:

  海亮股份成立基金会,通过优质、安全的投融资平台,做大基金“基本盘”;迪艾智控将年度利润的千分之五注入基金,并推行食堂“一毛钱用餐”,打造企业版“爱心食堂”;建培纺织出台“房补”制度,减轻员工租房、购房压力。

  今天在店口,“富口袋”和“富脑袋”同时被摆上了天平的两端。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店口充分激发红色基因和人文资源禀赋,全力打造“精神文明高地”。店口镇成立年轻干部宣讲团16个,制作精品课程16节,对店口本地红廉文化进行深入介绍和广泛宣传。建设完善侠父清风馆和宣侠父故居,并通过拍摄vlog、制作话剧、开设微信小程序等创新形式,赋予红廉精神新的活力。

  向上向善的精神激发昂扬斗志,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店口人逐渐凝聚起一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目标,当这种精神情感融入血脉,店口人就有了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豪情与壮志。事实证明,文化软实力也可以转化为经济硬实力。聚焦推动“人产城”融合,聚力共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镇域样板,相信店口人的幸福感将更加丰满。

  专家点评——

  诗画江南,名城小而美。

  美,在于活力生机。珍珠是诸暨的一个符号,而店口正是诸暨的“掌上明珠”。其名,诠释了地理与特色——坐落于诸暨、萧山、绍兴三地交界的山巅之口,产业特色鲜明。176.43平方公里的一个小镇,集聚了6家上市公司和23000多家市场主体,构成了庞大却又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一座城市的建设,有着微妙的内在逻辑,产业壮大与城市发展交相辉映,共同谱写一曲生机活力之歌。

  美,在于小巧精致。近年来,店口充分挖掘区位优势与文化底蕴,致力深化城市内涵,拉起城市框架,渗透城市理念,走出了一条“产城融合+城乡统筹”的特色发展路径。在不断优化升级产业格局的同时,着力于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与服务管理持续提升,城市价值观和生活理念也得到广泛认同,展现出江南小镇独有的风格与特色——小而美、小而精、小而强。

  美,在于齐聚人心。城市以人为本,人是一个城市美丽的载体。店口始终将发展落脚在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人本主义”的思想上,以城市空间为载体,推动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从“产城人”到“人产城”,不断转变经营思路、发展方式还有治理模式,打造“幸福共同体”。以产业发展凝聚人心的同时,不断释放高质量发展红利,教育、住房、医疗、消费等领域的民生保障不断提质扩面,实现了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均等化。近年来,店口人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经济硬实力真正转化成切切实实的美好生活感受,带动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同步提升。

  (浙江数字化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陈川博士)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6 诸暨店口镇:打造“人产城”融合发展新高地 2022-09-30 浙江日报2022-09-3000007;浙江日报2022-09-3000009;浙江日报2022-09-3000010;浙江日报2022-09-3000018;浙江日报2022-09-3000023;浙江日报2022-09-3000014 2 2022年09月3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