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美丽浙江新境界
本报记者 郑亚丽
绿色,不只是一种颜色,更是一种态度。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十年间,浙江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先行示范,不断开辟美丽浙江新境界。
2021年,浙江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10年提升。看水体,浙江地表水省控断面Ⅰ—Ⅲ类比例达95.2%,创历史新高;看空气,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24微克/立方米,持续领跑长三角。
近日,安吉、仙居、开化等13地成为我省首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体验地。浙江美丽城乡建设、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等绿色实践,带给我们越来越多的美好。
十年间,绿色正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浙江不断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开展“五水共治”,首创“河长制”……这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全国首创,为我国探索绿色发展之路提供了“浙江经验”。
不断“精修”的生态环境,让美丽浙江的知名度、影响力大幅提升。2018年,“千万工程”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2019年,浙江在全国建成首个生态省,率先发布省域美丽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含金量满满的荣誉和实践,映照着浙江对美好生活环境孜孜不倦的追求。截至2021年底,浙江累计建成35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0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绿水青山更美,金山银山也越做越大。在安吉,当地不仅实现了从卖石头到卖风景,再到卖文化、卖品牌的转变,更赶上了“竹林碳汇”这一“双碳”风口。去年底,当地创立两山竹林碳汇收储交易中心,让漫山遍野的毛竹以竹林碳汇的身份变现。
拓宽“两山”转化通道,浙江创新举措不断。发布全国首部省级GEP核算标准,通过对生态产品价值的量化评估,让山水都有了明确的“价格”。生态富民惠民,浙江给出了省域范例。各地积极搭建“两山”转化平台,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让零碎的生态资源实现规模化整合利用。
衢州碳账户、湖州“碳效码”、杭州“双碳大脑”等基层探索,成为推动区域低碳转型的引力场;绿色低碳工业园区,低(零)碳乡镇(街道)、村(社区)的试点建设,引领绿色发展新风尚。数据显示,2021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5.8%。
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八大水系生物本底调查如火如荼,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创新示范建设不断推进,绿色发展的动人故事还在之江大地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