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一出好戏磨出来

——专访《枫叶如花》导演、五夺文华大奖的杨小青

  越剧《枫叶如花》斩获文华大奖的第二天,记者在浙江小百花越剧院的剧场里,见到了著名戏剧导演杨小青。

  今年79岁的杨小青,依旧活跃在戏剧创排的第一线,正带领演员创排最新作品《绿水青山》。

  她被戏剧圈亲切地称为“杨妈妈”,一直锲而不舍地在浙江戏剧这片热土上潜心耕耘。从艺60余年来,她导演过的作品达数百部,剧种涉及越剧、京剧、昆剧、瓯剧、黄梅戏、秦腔、河北梆子、绍剧、婺剧、潮剧、桂剧、苏剧等诸多剧种,五次获得文华大奖。此次获奖的《枫叶如花》是越剧,她说要和我们讲讲她与“诗化越剧”的故事。

  一个故事,有不同讲法

  1994年,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以越剧《西厢记》,为浙江拿下了第一个文华大奖。戏剧家刘厚生曾给予这部作品高度评价:《西厢记》是越剧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西厢记》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杨小青说,当时,改革开放的时代氛围正激励着艺术工作者不断解放思想、求新求变。1984年,浙江省小百花越剧团建团,剧作家顾锡东创作的《五女拜寿》将一批青春靓丽的越剧演员推到世人面前。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小百花”中以茅威涛、陈辉玲、董柯娣等为代表的青年演员逐渐成名,急需打造一批新作品。杨小青在当时全国各大越剧团之间找特点,为“小百花”开启了《陆游与唐琬》《西厢记》等全新尝试。

  “越剧本身有诗的品性。同一个故事,可以有不同的讲法。”杨小青打破传统写实的叙述方式,摈弃了一场一景的固有模式,突破性地在越剧舞台中使用了旋转舞台。

  杨小青和舞美设计一起讨论,做了一个转台的模型。大家一看模型,懂了:一个转台,让东厢到西厢、场景上的物理空间和人物细腻的心理空间切换自如,实现了诗韵的流转,带动情感上行云流水的变幻。

  音乐也是重要的创作手段。杨小青认为,越剧的音乐特别抒情、优美、动人,因为要呈现诗的韵味,人物的情感变化全部以音乐的细节来呈现。

  接地气,才会有人气

  再来说说《枫叶如花》。

  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杨小青倡导的“诗化越剧”导演思维,为当时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确立了诗性美学品格,那么,在《枫叶如花》里她提出让越剧与歌剧、音乐剧对话和交融的创作理念,则体现出她革新越剧艺术的决心与担当。

  “我们行内有一句话,红色题材要软着做。”杨小青说,通俗来说,就是一定要说人话。

  《枫叶如花》这样的题材,如果绷紧了弦直接去表现,很容易做成说教式。所以她坚持,要接地气,才会有人气。她说:“我们也要以突破性的方式去呈现,将越剧基因中的浪漫和唯美,升华成关于信仰、生死等哲学层面的博弈,用越剧的抒情与委婉,表现出虎穴藏忠魂的恢弘史诗。哪怕是讲信仰,也要和理想、生命相贴合,不能脱离实际。”

  如今,杨小青仍然十分关注当下最新的艺术作品。这两年大热的《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等作品,她都关注过。在《枫叶如花》中,杨小青也尝试吸收歌剧、音乐剧等艺术表现手法,激活越剧的潜在活力。

  好戏,是磨出来的

  “好戏,是磨出来的。”杨小青以《枫叶如花》举例,自2018年以来,该剧经过5次大修改,小的调整更是不计其数。这期间,省文化和旅游厅还专门组织了一支专家队伍,每看一场演出就提一次意见。直到今年参评文华大奖前,该剧还在不断修改。

  谈及越剧演员表演艺术上的体会,杨小青说:“越剧最重要的就是‘情’,有了情感,糅合各种外化的手段,才能更好地传达出想要表达的部分。戏曲要发展,不是口号喊出来的,不是研讨会开出来的,而是要我们身体力行做出来的。”

  得奖不是终点,她寄语浙江戏剧人:“希望大家都能打开思路,在艺术的天空中不断翱翔。”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一出好戏磨出来 2022-09-17 24810833 2 2022年09月1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