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观点

金句是怎样炼成的

  “中国这十年·浙江”主题新闻发布会后,“浙江人民的美好生活更加殷实、幸福、可感”这句话引起刷屏热议,成为发布会上的“金句”之一。这也让人们再次感受到“金句”在总结工作、沟通民意中的画龙点睛作用。

  什么是“金句”?即思想和形式俱佳的句子。“金句”如金子,可以是点睛之笔,也可以是闲来之笔;可以“语出惊人”,也可以“平白如话”。它一般应具备如下品相:

  “金句”有价值,反映思想的本质,能够引发读者的深思,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时间的冲刷。先秦诸子百家以及历代名家文章多警言、妙论,反映的是对大道、人世的深思洞察。

  “金句”有光泽,入眼入耳、易读易诵,简洁凝练、言简意丰,多数具有外在形式美,甚至达到“情、理、意”交融的境界。读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明清小品文里的名篇佳句,就有文学、美学、情感上的多重享受。

  “金句”有市场,流通性强、影响力大。之所以成为“金句”,一定是道出大家“心中有、笔下无、口欲言”的东西。走心,才能走红;接地气,才能有人气。“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样的金句就触动了国人心中的热爱。

  为什么需要“金句”?“金句”是钉子,能够让思想、观点立起来;“金句”是“文眼”,能够让文章、表述活起来。互联网时代,信息纷繁,节奏很快,想引起注意、产生影响,更加需要直抵人心、触发共鸣的话语。

  往大里说,“金句”有助于治国理政、凝心聚力。习近平总书记每年发表的新年贺词,总是瞬间刷屏传诵。比如,“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等,已经成为时代的记忆。《之江新语》《习近平浙江足迹》里的很多话已成为共识、常识,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心无百姓莫为‘官’”“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这些“金句”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有助于传导思想理念、形成政策合力、达成社会共识。领导干部同群众、媒体打交道,也应学会适当运用“金句”,让表达出彩,让沟通增效。

  “金句”从何而来?源于丰富的社会实践。我们必须拜人民为师,说群众语言,在实践中汲取养分、获取灵感、提炼升华,锻造新鲜有力的话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一种为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达”为显著特征。比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等,显现大道至简、情意至深的人民情怀。

  源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历代先贤先哲的探索与思考,各种诗词歌赋、箴言警句中蕴含的道理、意象、旨趣,这些“有生命的东西”依然是“金句”的重要源泉。我们说“诗与远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脱不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我们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与“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遥相呼应。

  源于思考的不断“升维”“深挖”。“金句”看似是语言的形式,体现的却是思维的深度。以历史思维看得远、想得深,才能给人醍醐灌顶的感觉,如“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以辩证思维让人深以为然、深思认同,如“忘怀得失未必‘失’,患得患失未必‘得’”;以形象思维让道理亲切、生动有韵味,如“像麦子弯腰于风中,又昂首于大风歇息时”。

  追求“金句”,但绝不能止步于“金句”。不断淬炼思维品质、更新话语方式、锤炼实干能力,才是我们应有的不懈追求。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7 金句是怎样炼成的 2022-09-07 浙江日报2022-09-0700003 2 2022年09月0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