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国网杭州供电公司输电带电作业班——

尖刀出鞘,在百米高空与电共“舞”

  身着长袖工作服穿梭在杭城的大街小巷,头顶烈日行走在地表51℃的高山,身背沉重设备爬上百米高空的高压电线……在刚刚过去的持续高温天气里,国网杭州供电公司“尖刀班”的成员们挺过了一轮又一轮高难度的电力保障挑战。

  “一遇险情,尖刀出鞘。”国网杭州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党支部书记方斌介绍,之所以用“尖刀”给这个成立于2020年的先锋试点班组命名,正是因为他们的工作内容极具考验:“尖刀班”要负责杭城一万多基高压电力铁塔的维护工作,完成线路巡视、检修、带电作业、应急处理等任务,确保线路平稳运行、人民安心用电。

  其中,带电作业是危险性最高、难度最大、流程最复杂的。那么为什么一定要在高空、高压环境下带电作业?方斌解释:“这些高压电塔的电线就像‘高速公路’,对保障全市乃至全省的用电需求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安全畅通,通往千家万户的‘最后一公里’才能畅行。”

  硕士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的85后喻岩珑是“尖刀班”班长,也是杭州供电公司特高压直流输电带电作业第一人。他用承担了全省近一成用电需求的电力“主动脉”、正负80万伏的特高压灵绍线举例:去年11月,班组通过监测平台发现灵绍线存在一处重大隐患——在近百米高空,有一枚连接绝缘子串和导线的开口销脱落。“这是一条‘停不下来’的输电线路。”喻岩珑说,每秒钟都有超过2000千瓦时的电能通过这条特高压线路输送到浙江,一旦出现故障,不仅会引发电网停电事故,还会造成周边区域地面带电。

  “必须带电作业!”班组员工当机立断进行现场“空—天—地”全方位布控:高空检修组穿上绝缘服、背上工具包、系好安全绳,上塔爬线作业;无人机巡视组利用5G信号,向数十公里外的检测中心传递实时画面;塔下保障组则通过智能安全帽相互沟通,及时遏制不安全行为。

  每一次高效安全的检修作业,都离不开整个班组的高精密配合。但让不少人感到惊讶的是,这支成立两年多的队伍,16名职工的平均年龄仅30岁出头。

  虽然成员和队伍都很年轻,但在整个公司范围来说,“尖刀班”是“荣誉学院”般的存在。“我们既有经验丰富的技术能手,也有初出茅庐的高层次人才,理论加实践的结合,有利于所有成员在一次次的作业和沟通中加速提升。”方斌告诉记者,“尖刀班”还实行流动制,有严格的选拔考核措施,“带电输电工种,责任重大、容错率低,对一线工人的要求更高,技术、学识、体力、胆量,缺一不可。”

  长相甜美的95后李嘉思是“尖刀班”第一位送电线路女员工,硕士毕业于武汉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因为电力铁塔常常建在郊区高山上,她和所有伙伴一样,几乎每天都要“先爬山、再爬塔”,最频繁的一次,一天就爬了三座山巡视线路。

  “相比其他同事,我个子小、体重轻,在高压线上晃动幅度不大,空中作业比较有优势。”工作时的李嘉思,俨然一个淡定的“小飞人”:四分裂的高压电线上,她手抓上子导线,脚踩下子导线,弯腰前行,不时对导线上的设备进行检查。“其实我第一次上塔时,双腿也是止不住地抖,我就不自觉地把塔抱得特别紧。”李嘉思说,因为这种僵硬、不规范的动作,体力消耗大不说,四肢还容易磕出淤青,于是,她就慢慢地“逼”着自己调整姿势、克服恐惧。

  群策群力研究高科技工具,也是“尖刀班”的一大特色。绝缘机械摇臂,就是由班组成员、90后胡允乾牵头研制的。它有效克服了传统方式不能应用于紧凑型输电线路的短板。“如果安全距离不足,带电作业就无法开展,这将严重威胁线路输送能力,进而影响居民正常用电。有了摇臂的帮助,作业人员就能安全、便捷、高效进出电场。”胡允乾说。

  人安全,线路才安全、供电才稳定。“尖刀班”每周会举行安全生产会、每季度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旨在通过常态化演练培养专业青年骨干,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数智输电贡献青年力量。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尖刀出鞘,在百米高空与电共“舞” 2022-09-01 24726524 2 2022年09月0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