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2版:专版

立开发开放标杆,当一流强区尖兵,上半年10项主要指标领跑宁波

北仑“一域争先”驱动“两个先行”

  北仑,有着“敢领风气之先”的气魄,“勇挑千钧重担”的担当。

  今年1月,新的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北仑挂牌运作,其整合了原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大榭开发区、宁波保税区、宁波北仑港综合保税区、宁波梅山综合保税区等国家级开发园区,以及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宁波片区,形成了“一套班子、六块牌子”的管理体制,将着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能级战略平台。

  推进高能级产业平台提档升级,在更大空间范围实现要素集约、产业集聚,是省委、省政府着眼于发展全局作出的重要决策,也是“高水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的重要内容。

  迈步新征程,北仑正牢牢把握开发区整合提升和自贸试验区建设发展的历史契机,深入推进“五问五破、五比五先”作风建设和“六促六优”专项行动,以系统性思维塑造变革,以创造性张力推动变革,全面提升产业能级、创新能级、开放能级,努力打造开发开放标杆地、一流强区排头兵,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高能级门户,以“一域争先”为“两个先行”增光添彩。

  解放思想,凝心聚力再出发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上的破冰,就难有行动上的突围。

  作为宁波对外开放的主战场、产业集聚的主平台、创新发展的主阵地,北仑集聚了2个国家级开发区,3个国家级海关特殊监管区和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港口资源优越、产业基础深厚。去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82.5亿元,占全市16.3%,总量居全省第四、全市第二;财政总收入781亿元,占全市24%;规上工业总产值4999亿元,占全市23%;外贸进出口总额4145亿元,占全市35%,占全省10.1%;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占全市35.5%;限上商品销售额1.64万亿元,占全市45%。

  成绩固然喜人,然而,各园区之间主导产业集聚度不高、要素资源统筹利用不便、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等问题依然存在。展望未来,要进一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跃升,必须整合资源、聚指成拳,促进各园区优势互补,加速集聚各类高端要素,形成“港口+自贸区+保税区+开发区”的功能政策叠加优势,最大化发挥“1+1>2”的综合效应。对于整合后的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省委、省政府和宁波市委、市政府寄予厚望。眼下,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制定“一年求突破,两年大变样,三年上台阶”的发展目标,力争2025年跻身全国开发区综合排名前十。

  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拉高标杆、争先进位。新年伊始,北仑区委、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在全区开展“新北仑新征程新作为”大讨论活动,释放“一家人”的亲情合力、凝聚“一条心”的牢固共识、巩固“一件事”的目标定位、唤起“一起干”的创业激情,极大地激发全区党员干部在新征程上勇挑重担、奋勇争先的新风貌。

  想在“两个先行”赶考路上挑大梁、作示范,就要解放思想,跳出条条框框,打破各种观念阻碍和利益藩篱。此次,宁波市委部署开展“五问五破、五比五先”作风建设专项行动,就是为了引导激励全市机关干部,主动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最强,刀刃向内查问题、揭短亮丑找差距、立说立行抓整改,全面提升“越是艰险越向前、越是困难越担当、越是变局越主动”的“精气神”。

  “建设一流强区,等不起,也慢不得。”北仑区委、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主要负责人说,全区上下将深入推进“五问五破、五比五先”作风建设,进一步激发争先进位的志气、攻坚克难的胆气、变革创新的锐气,通过开展“争做锋领青年、看我‘8090’”年轻干部创业创新创效大赛、“锋领企服”“锋领兴村”“锋领惠民”等工作,全方位锻造过硬队伍、展现过硬担当,顺利完成“六促六优”各项任务,为省市发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担当实干,改革创新再突破

  优异成绩,缘于敢想敢干,关键要能干会干。

  为了在激烈的开发区竞争中,跑出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质量、更好的效益,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北仑区秉持“先行先试”改革传统,分设不分家,突出融合联动、一体运作,形成了深层次、宽领域、全方位融合的体制机制;开发区实行“大部门、扁平化、高效率”的管理体制,下设部门10个,另有13个工作机构在北仑区相关部门挂牌,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最大程度发挥整合优势,提高了开发建设、招商引资、项目推进、行政审批等领域的政务服务效率;在全市率先成立营商环境改革局,专注企业服务优化、营商机制改革等领域,系统科学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坚持项目引领,抓投资、促建设实现新突破。仅上半年,全区就成功引进印尼KPN、京东宁波产业大脑等重大项目30个,总投资超过1200亿元。其中,百亿元项目2个,50亿元以上项目3个、20亿元以上项目12个,1亿美元以上项目5个,超额完成阶段性目标。项目建设方面,高效落实“1244”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全力推进宁波舟山港国家大宗商品储运基地、东华能源丙丁烷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浙江LNG三期等160余个重大项目,新开工万华技改扩能等15个重大产业项目。

  开放发展取得新成绩。围绕自贸试验区“一枢纽、三中心、一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加强制度创新集成。今年以来,宁波片区共选送改革创新成果12项,其中5项入选省级最佳案例,还研究形成了改革创新“二十条”,其中10条属于全国首创。积极扩大开放试点,争取政策突破。今年1月,国家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落地北仑,目前13项改革措施已全部落地,惠及224家优质企业,涉及金额达92.73亿美元。

  深入实施强链延链补链工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半年,全区新增省级未来工厂1家,省级产业数字化服务商3家,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16家,新增上市企业1家,盘活提升各类低效工业用地881.71亩,推动海天高端装备制造、万华MDI技改等11个10亿元以上增资扩产项目,中海油四期等22个亿元以上项目建成投产,今年内将新增产值320亿元。新引进港航物流企业20家、投资平台72家,港航物流、股权投资等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优化。全力推动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积极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智造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撬动各领域改革。一方面,努力在大宗商品交易、跨境电商、口岸监管、企业服务、招商引资等领域,谋划建设一批具有宁波辨识度的多跨应用场景。截至目前,数字自贸“1+8+N”体系架构初步形成,大宗易行、云港物联等12个多跨应用场景和开发区招商在线平台上线运行。另一方面,积极承接32项省级审批服务管理权限和145项市级审批服务管理权限下放,梳理清单,优化流程,进一步提升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助力打造更优营商环境。

  一项项改革创新,助推经济稳进提质。上半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9.2亿元,同比增长5.2%,高于全省2.7个百分点,高于全市2.3个百分点。规上工业总产值、外贸进出口总额、财政总收入等10项主要经济指标总量继续保持宁波首位。

  政策+服务,纾困解难再提速

  企稳回升,仍须踔厉奋发。当前,外部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仍须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实”与“效”,增强工作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奋力交出高分答卷。

  为减轻疫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影响,北仑出台了《北仑区(开发区)稳链纾困助企发展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减税降费、房租减免、防疫补贴等七大方面共42条暖心措施,全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破瓶颈。北仑制定了《北仑区(开发区)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办法》,提出从全力培育一流企业、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发展、深入推动企业提质发展、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全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着力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等六大方面发力,增强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发展后劲。出台《北仑区(开发区)优化要素资源配置促进稳商扩资增效扶持办法(试行)》,聚焦产业空间受限的现实状况,提出“支持工业用地原址改扩建”“支持厂房功能改造和等级提升”等高效配置土地资源方式,在存量经济中挖掘发展新的增长动能。

  责重山岳,越要把状态“燃”起来。贯彻省党代会精神和宁波市委“五问五破、五比五先”作风建设的决策部署,北仑正在深入开展“稳进提质”助企走访服务活动,各级各部门“一把手”深入一线,宣讲政策,纾困解难,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效的举措,打响“一把手在一线”品牌。

  北仑区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率领财政、税务等职能部门的业务能手,走进中小企业集聚的大港工业社区,详细解读企业最关心的稳增促投、阶段性免征等惠企政策,实实在在为企解忧、助企纾困。下一步,该局将继续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配合相关职能部门落实各项惠企政策,确保辖区企业快享尽享政策红利,为发展保驾护航。

  炎炎烈日下,郭巨街道党工委书记带着相关工作负责人来到全省“4+1”重大建设项目浙江LNG三期建设现场,为企业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实际问题。根据企业需求,街道会立刻安排人手对项目红线内剩余的部分电线杆、路灯配电箱迁移,并将剩余的小部分渔网和集装箱进行专项清理。

  除了街道、部门一把手跑在项目一线,北仑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负责人牵头组建工作专班,协调解决重大项目推进中的各类“疑难杂症”,并建立起重大项目服务保障机制,全力确保重大项目早开工、早见效。

  (本版图片由北仑区委宣传部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22 北仑“一域争先”驱动“两个先行” 2022-08-31 浙江日报2022-08-3100005;浙江日报2022-08-3100010;浙江日报2022-08-3100020 2 2022年08月3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