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专版

聚焦现代农业、乡村振兴、农民增收三条“赛道”

宁波跑出“三农”市域现代化加速度

  盛夏的四明大地,山林青翠、碧水如练。广袤田野上,现代化农机装备高效运转,乡村产业如火如荼;在基层镇村,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一场场着眼小处却事关深远的强村富民改革加快推进……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聚焦“共同富裕乡村引领者、农村改革探路者、城乡融合先行者、乡村振兴排头兵和农业农村现代化领跑者”的目标定位,宁波拉高标杆,奋勇争先,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功能重整、空间重构、系统重塑,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奋力向农业农村现代化迈进。

  这个夏天,宁波“五问五破、五比五先”机关作风建设专项行动号角吹响。宁波农业人坚持“严”字当头,“争”字为上,“实”字为本,“学”字为重,以作风建设先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农村农民共同富裕先行,为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贡献“三农”力量。

  解难题 促发展

  加快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夏日炎炎。一大早,宁波绿优葡萄家庭农场的负责人何仁国照例给葡萄大棚内开棚通风,开启滴灌。前来帮扶的海曙区农技专家沙存龙一边看一边提醒,“光照过强也会影响葡萄正常生长。光合同化物输送到穗部能力下降将使浆果生育不良。必须及时搭建遮阳棚、遮阳网等,避免太阳直射。”

  破纪录高温下,农业生产压力陡增。双夏生产以来,宁波市农技推广总站平均每天都要派出2个农技小分队,分赴各地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指导农户2900余家,发布预警和技术措施18万余条。

  解难题,促发展。今年,宁波在前期“两非”整治的基础上,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3个万亩方、20个千亩方;早稻播种面积达到31.2万亩,同比增长约13万亩,增量居全省第一。宁波还启动建设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示范点60个,渔业总产量43.92万吨,同比增长5.27%。今年上半年,宁波全市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267.6亿元、增加值165.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和4.1%,绝对值继续保持全省第一。

  如何守好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更好地发挥农业“压舱石”的作用?宁波积极谋划建设奉化、宁海、镇海、余姚等蔬菜应急保供基地,出台速生叶菜扩种补助政策,扩种速生叶菜5500多亩。出台生猪企业纾困政策,在同类城市中创新推广政策性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生猪出栏45万头,同比增长9.1%。

  在位于鄞州区的微萌种业实验室,技术人员正在加紧攻关瓜菜数字化育种相关技术。近日,包括微萌在内的宁波六家企业(机构)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彰显了宁波现代种业的强劲实力。眼下,宁波种业年产值已超过35亿元,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宁波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培育的“甬优”系列杂交稻种在全国加快推广,去年仅“甬优1540”一个主导品种就在全国销售种子超过115万公斤。

  深化农业“双强”行动,今年上半年,宁波紧锣密鼓出台《宁波市扎实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宁波市高水平推进种业强市建设行动方案》等“强农”行动方案,明确提高相关工作的全省首位度和“含金量”。基于“五山一水四分田”资源禀赋,宁波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1.5%以上,居全省第一。

  宁波还大力培育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农村承包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分别达到70%、71.2%,均居全省第一。在慈溪市坎墩街道,大学生农创园去年实现产值1.3亿元,亩均产值7万元,是一般农田的9倍,辐射带动周边上千农户。

  谋改革 活资源

  争当乡村振兴“排头兵”

  葡萄丰收季,慈溪市新浦镇六塘南村又迎来一波观光客。通过深化全域片区组团发展,新浦镇引导各村加快资源整合。去年,该镇及所属17个行政村共同出资组建海涂开发服务公司,拍得滩涂承租经营费4700余万元,仅此一项,每个村每年就多了2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

  改革是乡村发展的“推进器”。宁波通过片区组团式推进等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力争让农民的腰包更鼓一点、让村集体经济更“壮”一点。今年来,围绕“确权、赋权、活权、保权”这8个字,宁波全力推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闲置农房纳入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品种拓宽至12个;闲置宅基地(农房)激活利用试点由36个乡镇拓展到全市。目前,宁波已形成片区组团128个,共涉及729个村,在全省居于领先。

  作为全国宅改试点县,象山县打造的“闲置农房盘活”系统集成宅基地流转、社会化服务等多项功能,实现农户、集体、经营者“三个口袋”增收致富。泗洲头镇墩岙村农民通过线上交易,户均财产性收入增加6万元。象山的探索,是宁波稳慎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的缩影。今年,宁波加强对象山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指导,探索“农房盘活”数字化管理,在象山、奉化、慈溪开展首批“先行先试”;提升承包地流转质量,推动整村整组委托流转,全面推行土地经营权综合抵押贷款;加快农业“标准地”改革,目前已形成《关于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实施方案》政策审议稿,首批试点工作已全面启动。

  争做共同富裕乡村引领者、乡村振兴排头兵,宁波加快实施“千万工程”升级版,努力在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上率先破题。作为宁波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大创举, 2019年从宁海县葛家村开始,“艺术家驻村”行动激发村民内生动能改造乡村,目前,宁波全市已有79个村开展艺术特色村建设,参与村民近万人。宁波“艺术振兴乡村”做法还先后入选全国“对外传播十大优秀案例”、全省共同富裕示范区首批典型案例。

  “现代化乡村”将是什么模样?宁波制定出台《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按照“一统三化九场景”要求,更加突出农村“一老一小”公共服务场景配置,“一村一策”启动未来乡村建设。奉化滕头村、鄞州湾底村、余姚横坎头村(片区)、镇海永旺村以及慈溪万安庄村入选省首批未来乡村名单,数量居全省第一。到2025年底,宁波力争建成未来乡村100个以上。

  今年,宁波力争全市集体经济总收入50万元、10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分别超过95%、78%,经营性收入20万元、50万元以上村占比分别超过95%、55%。宁波还启动相对薄弱村攻坚行动,计划到今年年底全面消除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下行政村。

  强产业 创机制

  多途径助农增收迈“共富”

  “现在我一个月能赚2000多元,加上自己的养老金有近4000元。老伴也在这儿做手工活。”在宁波市奉化区西坞街道东陈村来料加工厂,纪良素老婆婆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说。

  “来料加工”通过“企业发包业务、‘经纪人’承揽调度、农户按需生产”的加工模式,帮助农村闲散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西坞街道自去年9月推出相关来料加工项目以来,已带动全街道数百名老人“再就业”。

  增加农村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农户群体收入,事关共同富裕先行大局。宁波把促进帮扶开发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密切部门协同,强化制度保障,创新工作举措,着力助农增收致富。2021年,宁波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946元,同比增长9.7%,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1.1个百分点;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9217元,同比增长15.2%,增幅高于全省平均0.4个百分点。

  如何补齐低收入农户增收这个短板?一系列聚焦产业化帮促的创新探索正在宁波各地展开。海曙组织经营主体、两个村直接参与产业帮扶,李家坑“爱心菜园”整村帮扶项目直接带动低收入农户142人,收购低收入农户农副产品价值83万元。余姚实施一批“短平快”和“以短养长”的产业发展项目,鹿亭乡“笋烘干机整乡覆盖”示范项目依托覆盖全乡的富农服务社,通过雇用农户、免费代加工笋干、合作社代售等措施,带动低收入农户直接增收。慈溪积极引导农业经营主体或企业参与帮扶基地建设、帮扶车间开发等,18家帮扶基地累计吸纳安置或辐射帮扶低收入农户618户……

  “通过实施产业带动,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多途径促进就业,激发低收入农户内生动能。”宁波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协调处负责人说。为创新产业帮促增收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宁波近日下发《关于组织申报2022年低收入农户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试点项目的通知》,包含海曙未来农场研学基地共富帮扶项目、奉化莼湖街道菌菇方舱项目等在内的13个项目成功申报首批市级竞争性项目。这些项目涵盖产业园区建设、农产品加工、旅游运维增收、光伏发电项目和物业租赁创收等诸多类型,均严格按照“国有主体或村集体代持+市场化运营+低收入农户受益”的模式要求,共申请市级资金总额4500余万元。

  宁波还积极探索保险机制创新,应用于低收入农户精准帮扶。2020年8月,宁波市低收入农户综合性保险正式启动实施,主要指标领跑全省。首个年度,宁波市、县两级财政就投入保费2046万元,累计给付保险赔款2675万元,超出所交保费629万元。首年赔付率即达131%,共计14410人获赔,占参保人数的21.6%,人均理赔金额1856元。今年,宁波相关保险政策继续“加码”。上半年新认定人员4836人,累计投保69128人,实现动态全覆盖。首批理赔共7128人10480笔1200余万元,有效减轻了低收入农户看病就医和人身意外负担。

  (本版图片由宁波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7 宁波跑出“三农”市域现代化加速度 2022-08-31 浙江日报2022-08-3100007;浙江日报2022-08-3100010;浙江日报2022-08-3100020 2 2022年08月3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