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家园意识守护网络空间
张萍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这句话,在2022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上被反复提及。用家园意识守护网络空间,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刚需。
网络空间的共同家园,成员数量增长迅速。根据大会披露的数据,2012年到2021年,我国网民规模从5.64亿增长到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从42.1%提升到73%。
“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网络文明是新形势下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领域。这一共识,非常明确。但平心而论,一个十多亿人的网络空间,信息纷繁复杂,人群多种多样,要想治理好并不容易。正如有人调侃的,治理者思想不新会被笑死,本事不强会被气死,办法不多会被愁死,效果不佳会被骂死。
事不避难,必有回响。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欣喜地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持之以恒地治理,网络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网络生态环境有了根本性扭转,新风扑面而来。
原先一些看似难以改变的负面现象,陆续被铲除;原先一些难以根治的顽瘴痼疾,得到了精准的“狙击”。重点整治、从严惩处,拦截涉攻击谩骂、造谣诋毁,处置违法违规账号,拒绝网络暴力、网络水军、网络黑公关;显示账号IP地址,有效守护网络阵地,净化发言;颁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等法规,避免让算法成“算计”;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加强“饭圈化”现象治理,有效打击“流量至上”之祸;打造数字经济发展的阳光环境,为网络强国建设保驾护航;部署加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一系列针对性的整治、制度性的创新和规范性的文件,不断地向公众关心的议题进发,向各类乱象缩小“包围圈”,清朗的网络环境日益成为惠及全体网民的公共产品。
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搬米难。8月28日发布的《共建网络文明天津宣言》开篇即提出“建设网络文明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也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网络空间治理和网络文明建设必须“双向奔赴”,这个家园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守护。这个共识,应该更加坚固。
最近几年,很多人可能有体会,好人好事“上热搜”的越来越多,逐善的力量拓宽了真善美的阵地,让积极的声音越来越响亮。与此同时,不少记录美好、推动心灵向善的互联网创作成为爆款,提醒人们去关注生命之美、生活之美,提升精神生活的境界。可见共建网络空间精神家园少不了众人拾柴火焰高,净化网络空间需要正能量的传播来推动进步,繁荣网络文化需要优质的内容去占领阵地,提升网络道德水准需要每个人恪守原则和底线,构建起网上网下的同心圆,让精神家园永远生机勃勃。
网络空间日新月异,新的应用、新的产品、新的风潮随时在产生,必然产生新的治理要求。一方面,要继续重拳出击整治乱象,增强网络文明建设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提升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另一方面,更需要积极探索,优化手段,唤起十亿多网民的家园意识,让网络成为道德文明的栖息地,让时代新风充盈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