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村村有 大家捐 人人用

——诸暨村级关爱基金互助互爱的动人故事

  每隔一段时间,诸暨市东和乡十里坪村党总支书记卓任翔都会打开村党群服务中心的一个透明捐款箱,倒出里面一沓沓纸币,存进关爱基金的账户。10元、50元、100元……虽然数额不多,但都是老百姓的片片心意。

  自2018年十里坪村成为诸暨首批设立村级关爱基金试点村以来,村民的热情越来越高,现在村里的关爱基金余额已有近60万元。

  如今,在“枫桥经验”的发源地诸暨,每个村都有一个这样的捐款箱。全市村级关爱基金累计已达1.81亿元,实现476个村(社)全覆盖。这个萌发在最基层的特殊基金,何以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记者近日走进诸暨乡村探寻答案。

  打通三次分配“末梢神经”

  刚听说村里要设立关爱基金,大唐街道柱山社区一些居民不以为然:社会上有这么多慈善机构和公益组织,村里的这点小钱能发挥啥大作用?

  可短短几个月后,大家转变了看法。

  居民赵大伯一家三口先后被确诊患癌,光一期治疗费就要10万多元,后期更是“无底洞”。这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一下子陷入困境,成了村里的困难户。虽然有医保和救助,可一家人的看病仍是难题。

  了解情况后,社区陆续为赵大伯送上“救命钱”。“幸亏有这笔钱,不然救助不可能那么快。”近在身边的事例,让村民感同身受,“关爱基金就用在村里,实实在在看得见!”

  正如村民所说,及时、精准是关爱基金的特点。诸暨在册社会救助困难群众有1.3万余人,老年人口占比大。2018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市后,当地探索精神文明建设新载体,开始在村里建关爱基金,为的是把资金放在离群众“最近”处,第一时间为他们纾困解难。

  为及时发现群众需求,诸暨建立了一整套机制:依托基层治理网格形成文明实践“微网格”,网格员收集信息,村民代表、乡贤等组成乡风文明理事会,联动村干部、志愿者等依据集体议定的章程实施帮扶关爱,将基金送到村民手上。每一笔收支都在村民微信群、村务公开栏和村民代表大会公布。

  “帮扶的是乡里乡亲,村民的意愿会更强烈,也更有获得感与成就感。”诸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孔羽说,这打破了以往民生保障由政府大包大揽的局限性,通过人人参与慈善、互帮互助,集成社会资源,提升群众幸福感,打通三次分配的“末梢神经”,健全大社保体系。

  目前,诸暨全市共有23万余人次参与村级关爱基金捐款,不仅党员干部带头捐、企业爱心捐,更有广大群众的热心参与。其中乡贤捐款占总额一半以上,村民自发捐款达16万余人次、4000余万元。

  除了给困难群众兜底,关爱基金还给普通村民传递精神力量。

  山下湖镇广山村的不少家庭最近收获了双份喜悦:村里为考上大学的孩子送来了关爱基金。“想不到村里对我们的每件事都这么上心。”村民蔡建东特意陪儿子参加了集体送学礼,虽然钱不多,但在他心里这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关爱互助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大家捐大家用,同村共济,这是关爱基金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所在。

  为村民增收注入内生动力

  8月下旬,璜山镇溪北村村民徐天明种的黄桃卖出了最后一筐。

  作为村里的低保户,他第一次尝到丰收的喜悦。几年前收到关爱基金,他把家里的一亩地开荒,种下30株桃树,今年首次结出的桃子卖了2000元钱。

  让群众在共富路上“一个都不掉队”,兜底是基础,“造血”才是根本之策。关爱基金试行不久,随着资金越来越多,很多村社干部提出:拓展扩面,为村社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2021年,诸暨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打造精神文明高地首批试点,对村级关爱基金的探索也以更高标准展开。

  根据实际需求,各村升级“志愿服务+关爱基金”模式,实施“四重一好”行动——除了重大变故志愿有慰问、基金有帮扶,重点对象志愿有结对、基金有关爱之外,还要重要项目志愿有服务、基金有补助,重要节日礼堂有活动、基金有保障,好人好事村社有夸奖、基金有礼遇。

  这使关爱基金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东白湖镇殿南村党总支书记斯永灿今年将基金的使用进一步转向常态化,并将原来的主攻“救急”延伸到村民关心、事关全村利益的民生项目,以此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径。

  今年,诸暨各村运用关爱基金建起“爱心食堂”,与农村公路亮化、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老旧危房治理等举措一体推进,促进文明共创、发展共兴、城乡共进。殿南村也在便民惠民、开展公益活动的同时,让困难群众在家门口找到了新工作。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村民陈美蔬的丈夫早年病故,家里有两个孩子要照顾,无法外出打工。“爱心食堂”开张后,村干部介绍她到食堂当帮厨,每月有2000元工资。实现自力更生的她,感觉“连吃饭都更香了”。

  当前,诸暨村村覆盖的关爱基金已使用1.07亿余元,惠及群众27万余人次。

  和陈美蔬一样,越来越多困难群众在关爱基金的帮扶下,走上了劳动增收的新路。在对未来愈发有信心和干劲的同时,大家对共同富裕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共同富裕不仅仅是先富带后富,更是共同奋斗。

  激励更多群众共治共享

  最近,次坞镇道林山村党总支书记王国棋很感动——几年前曾得到关爱基金资助的大学生和青年创客们,有了收入后不仅捐钱“反哺”,还带动身边其他年轻人,让这份爱循环绵延。

  哪怕受疫情影响,许多在外乡贤和村民也坚持通过“云捐款”等各种方式支持家乡。王国棋明显感觉到,随着关爱基金机制的不断完善,它的辐射影响力也越来越凸显。

  “发动和依靠群众,本就是‘枫桥经验’的精髓。”诸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明丽说,“关爱基金最核心也最动人的,就是走好群众路线,增强党员干部与群众的情感联系,激发基层凝聚力。”

  道林山村是远近闻名的“百姓村”,1100多名村民共有100多个姓氏。以前村里纠纷多,有时村民闹起矛盾来,谁也不肯让谁,村干部都劝不动。有了关爱基金后,村委调查了群众需求,每年投入10万元左右开展村民喜闻乐见的集体活动。打场篮球赛、跳个舞,一些小矛盾在不知不觉中就化解了。

  群众对党员干部有信任感、亲切感,对村集体有认同感、归属感,一连串奇妙的化学反应在诸暨乡村不断发酵,从关爱基金的小切口,打开了乡风文明的大通道。

  大唐街道上下文村有两位百岁老人,彼此是亲家。前年,一位老人把原本用来做寿的10万元全部捐给了关爱基金。于是,另一位老人把子女孝敬的10万元也捐了出去。

  “移风易俗要节俭,关爱基金要增量,‘一加一减’间涵养文明新风,激发道德潜能。”村党总支书记杨七明的脸上流露出欣喜之情。现在,移风易俗捐款已成为诸暨乡村百姓操办红白事时的一项特殊仪式,目前共有4000余户家庭节省下380余万元捐进关爱基金,捐款最高的一户有20万元。

  多元化捐、规范化管、常态化用,还要品质化育。为褒扬善行义举,诸暨评选“关爱好人”,红榜公布、颁发证书,并设置活力指数,对每年排位靠前的村社,市级文明实践基金给予每家5万元奖励。

  众人拾柴火焰高。关爱基金营造了“村村有、人人用”的向善向上浓厚氛围,正激活基层善治的澎湃动力。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村村有 大家捐 人人用 2022-08-29 24718408 2 2022年08月2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