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访参与“里斯本丸”营救事件的渔民后代——
父辈的精神不会过时,要把勇敢善良传承下去
本报记者 沈吟 尤畅 郑元丹 黄宁璐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里斯本丸”号船幸存者家属,专门提及1942年舟山渔民英勇营救“里斯本丸”号船英军战俘的感人事迹。消息传回舟山,引起当地干部群众的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铭记这段两国人民结下深厚情谊的历史佳话,守护好、传承好这一宝贵财富,续写友好篇章。
东极历史文化博物馆的二楼,是面积近200平方米的“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纪念馆。现在正值旅游旺季,这里的游客络绎不绝。
“今年七八月,纪念馆已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很多人对‘里斯本丸’那段历史感到惊叹。”普陀区东极镇文化站站长、东极历史文化博物馆负责人梁银娣说。8月27日中午,梁银娣坐在电脑前,一字一句地读完了关于习主席复信的新闻报道,不禁热泪盈眶,“习主席重提舟山渔民营救‘里斯本丸’号船英军战俘的故事,我既感动又振奋,也感到了肩上的责任。”
梁银娣是土生土长的东极青浜人,其外公、大舅都参与了当年的救援。2003年起,梁银娣配合东极镇开展“里斯本丸”营救事件的历史文化研究工作。“越是深入了解这段历史,越觉得自己有责任把它守护好、讲下去。”她说,虽然当年参与救援的渔民都已离世,但他们身上的精神不会过时,“我也想竭尽所能,把‘里斯本丸’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把这种勇敢善良的品质传承下去。”
父亲郭阿德在世时,郭国华曾多次听他讲起营救“里斯本丸”号船英军战俘的故事。“当时,父亲、外公还有许多岛上的渔民摇着船出海救人。村里的妇女分工,有些烧饭,有些给他们准备衣服棉被。不过没过多久,日军上岛搜捕,几乎把救上来的人都抓走了。”郭国华记得,父亲每次说到这里,语气中满是遗憾。
万幸的是,有3名英军战俘躲过了抓捕,村民们便想办法把他们送走。郭国华记得父亲曾说过:“千万不能让日本人抓去,抓去他们又要吃苦了。”后来,郭国华的小外公负责对外联络和落实船只,郭国华的父亲和另外两名亲戚则驾船,趁着夜色,将3名英军战俘转移到葫芦岛上。
当年参与救援的渔民后代,从未忘却这段历史,在口口相传中,它的光辉愈发闪耀。
“今天吃午饭时,女儿在手机上看到了习主席复信的新闻,发给我看,我觉得很自豪。”胡亦芳的父亲胡克顺也是当年下海救援的渔民之一,“我父亲当时25岁,划着家里唯一的小舢板就去救人了。青浜岛离沉船的地方近,听说岛上有船的人家都去救了,这是渔民的天性。”
当年胡亦芳父亲从海里救起8个人,将他们暂时安顿在岛上的庙里。那座庙,离胡亦芳的外公家很近,如今仍在。2019年,“里斯本丸”号遇难者后人来舟山纪念亲人,胡亦芳也曾和他们有过接触。8月27日,看到新闻后,胡亦芳又将父亲当年救人的故事告诉了小外孙女,“现在关注这件事的人越来越多。作为亲历者的后代,我们要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下一代。”
在东极镇“好心情驿站”民宿里,老板娘吴爱珍忍不住又和客人聊起了“里斯本丸”的营救故事。68岁的她,曾无数次听老一辈讲起这段历史,“今天看到习主席复信的新闻很激动,真为我们东极渔民感到骄傲!”她说,热情善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定会把这份淳朴善良传承下去。
舟山绿眉毛海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胡牧看到新闻后,心情同样很激动:“没想到习主席如此重视。”胡牧多年来一直关注“里斯本丸”营救事件,2007年任普陀区政协委员时,他写的第一个提案就与此相关。
在胡牧看来,营救“里斯本丸”号英军战俘的义举,充分展示了浙江渔民的人性之美,体现出中国人民珍爱和平的高贵品质,“两国人民在战火中结下的情谊是宝贵财富。在和平年代,我们更要把这样的情谊传承下去。我也愿意为两国人民的友好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这次习主席复信‘里斯本丸’号船幸存者家属,也为舟山未来对外交流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舟山市外事办副主任庄海波说,“我们要通过加强民间友好交流,扩大多领域的交流合作。作为地方外事部门,我们也将进一步围绕‘里斯本丸’号做好相关工作,拉近中英两国人民的心灵距离,增进相互了解,推动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