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河流”在时代中奔涌
本报记者 严粒粒
观照现实、引人深思,这是文学的“增值空间”。
作家鲁敏最新创作的小说《金色河流》,聚焦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民企老板“有总”生命的最后两年,借他的目光回望人生,以家族叙事牵扯出改革开放以来40余年的历史。
《金色河流》跟鲁敏以前的作品不太一样。评论家洪治纲认为,“她以前作品关心女性的命运多一点。而且当人与社会发生冲突的时候,实际上她更多的选择是逃离。”
的确,这是鲁敏第一次有意识地书写一个时代的故事。
鲁敏生于上世纪70年代,是改革开放的同时代人。于是,她很自然地把目光聚焦到“财富”——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无法规避、需要直视的变量元素。书名《金色河流》便暗示了主题所在。
关于财富的故事,鲁敏既陌生又熟悉。她开玩笑称,陌生是“因为我们自己都没有钱”,熟悉却是因为兴趣——以“一个穷人的兴趣,一个从文的人的兴趣”。
她一直特别关注新闻版面上中小企业家的故事。直接触发她写作灵感的,是接触过的一个江苏宜兴做通讯器材的老板。
那个老板,白手起家,事业有成。但令如今年迈的他颇为感伤的是,胼手胝足打拼出来的家业面临无人继承的境况。他的儿子在国外学考古,对父亲的生意版图完全不感兴趣,其他子侄则觉得这种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企业在互联网时代过于落后。讲起这些,老板悲哀地感叹一生奋斗的努力荒废了,辛苦创业却并未得到后辈的尊重。
鲁敏看着他手上长出的老人斑,突然间,觉得那种创业者的诉说格外真切。
这次创作为这些令她感怀、以图深挖的故事内核提供了出口。
洛克菲勒曾经喊出过那一句“金钱是万恶之源”。很多文学作品中也会把有钱人描述成“为富不仁”“精明狡诈”。
可在鲁敏看来,种种标签都是伪命题。她完全不否认金钱对经济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像四季轮转一样,我们应该去接受它的客观规律,接受它的照料,也接受它的阴影”。
小说中有个有趣的人物——特稿记者谢老师。他早前因为采访“有总”公司的“黑幕”被“拉黑”后,一边不打不相识地被“有总”用重金雇用,一边企图利用职务之便收集材料,想要揪住资本家的辫子,以“文”复仇。
为了实现写作计划,谢老师在红皮本子里记录了“二十年的时间,一百八十五个素材,三十多个场景,六条人物脉络,几组时代关系……”可惜的是,他的写作由于思路的不断调整而延宕乃至“破产”。
在与“有总”长时间的相处和接触过程中,谢老师的内心想法也在不断变化。从最初作为旁观者“天然地”对资本的批判揭露,逐渐转变为真正内在地看待金钱、财富乃至人性等更加复杂深刻的面向。
这也是鲁敏想借小说角色视角,牵着读者以“第四人称”身份去一步步去思考的问题——
金色代表财富,代表一种金贵的感情,代表流金岁月,也代表人们披沙沥金的奋斗的过程。在所谓的“金色河流”之中,贫富矛盾、代际矛盾、男女矛盾三个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伴随着财富累积一起向前奔腾。它们涤荡的是时代历史前行的凉热,是人性的清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