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翻新页 高质量启新航
打造现代服务业“瓯海样板”
朱凤娟
作为现代经济澎湃脉动,服务业融通千行百业、牵系千家万户,激发890万户浙江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也给予6540万浙江人最美烟火气,它为勇立潮头、走在前列的浙江注入更高质量动能。现代服务业汇聚起发展的磅礴动力,也造就了瓯江大地的时代巨变。
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一个时代命题。当浙江全域在“更上一层楼”中逐梦,当温州全域在“走好共富路”中奔跑,瓯海区“八大新典范”也已悄然萌动,个个击中瓯海人民的兴奋点,并日益释放出无限活力。
“向集聚要优势、向创新要动能”,瓯海区按照“现代服务业新高地”总体战略定位,通过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提升水平等方式,打造现代服务业“瓯海样板”,现代服务业综合评价跃居全省I类地区第4位,奋力推动更高水平“科教新区、山水瓯海”实现有力跃升。
城市能级
打造不易被模仿的竞争优势
“瓯海已经成为温州市最富颜值、最具魅力、最有潜力的城市建设与产城融合标杆城区。”——这句出自温州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发布会的定调之句,已成为瓯海面貌日新月异的生动注解。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发展的过程就是人口和资源要素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优势发展地区集聚的过程。与此同时,资源要素具有稀缺性,流向具有非均衡性。一个中心城市或城市群,靠什么在集聚资源要素的激烈竞争中胜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重要因素。
现代服务业占比越大、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对要素集聚的能力就越强,城市的发展能级就越高,城市就更具竞争力。瓯海就是一个典型。
以现代商贸业撬动城市大建设。近5年,瓯海区对商业综合体、商业街区等项目投资超300亿元,集中建成万象城、银泰城、全球商品贸易港等八大商业综合体,新开业城市综合体量占市区一半以上,投资量、项目数在全市领跑、居全省前列,带动瓯海加速蝶变为现代化城区,成功吸引落户杭州亚运会龙舟赛事,获评全省最具魅力新城。2021年,该区万象城、大西洋银泰城两个大型综合体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5亿元、12.2亿元,居国内同类商业综合体前列。服务业已经成为瓯海城市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城市转型的重要引擎。
全球城市发展的历史显示,城市是现代化的中心,城市的现代化必然通过城市服务业的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来体现。瓯海正是通过文旅服务业撬动了城市经济大培育。
该区发挥现代服务业融合性、引领性优势,瞄准实力强、会运营的国内龙头文旅企业,成功招引国内领先的文旅产业运营商——一德集团运营梧田老街项目,以超千亿级的人寿保险总部落户运营为引领,打造君康健康产业中心,推动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的生命健康、商务、金融、酒店等服务业总部在中心区集聚,有力推动该区现代服务业加速“接一”“连三”。同时,以塘河博物馆群为依托,持续提升青灯市集、山根音乐艺术小村影响力,打响文旅休闲品牌IP,文旅消费、夜间经济成功列入省级试点。
瓯海成功创成省级数字生活新服务样板区,为温州唯一、浙江首批。
今天,海“瓯”飞翔,波澜壮阔。瓯海推进发展新兴服务业、重塑传统服务业、壮大高端服务业,不断强化高端要素的集聚,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正在为抢抓“五大机遇”引领“五大变革”、打造现代化全面创新标杆城区注入不竭动能。
产业转型
积蓄经济高质量的发展势能
“从无到有”形成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中国基因药谷”“中国科创双碳港”“中国数安港”等新兴高能级平台又成为新时代瓯海的一张张金名片。“在新发展阶段,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是拓展盈利空间、打造新的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瓯海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说。
按照“传统制造业链缺什么就补什么”的要求,瓯海区突出以软件信息、工业设计、产品研发、品牌运营等业态培育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成功打造眼镜小镇品牌一条街的前店后厂、时尚智造小镇直播一条街的产销一体、中国童鞋基地的超级IP授权运营“三大模式”,打通眼镜、智能锁、服装、鞋革等该区八大传统优势产业链堵点、痛点,带动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做得大”。
比如通过招引眼镜检测、销售等生产性服务业,实现近3年眼镜产业产值增速15%以上,“世界眼镜看中国、中国眼镜看瓯海”品牌持续打响;比如通过培育通信芯片、集成电路、指纹与人脸识别等配套企业,有力解决智能锁产业关键环节,近4年智能锁业产值增速达20%以上,培育出凯迪仕、威欧希两家全国智能锁前五的企业。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其与服务经济的牵手,让服务业和服务贸易迎来了快速发展。瓯海服务业正乘着数字化改革的奔涌浪潮,撬动进出口贸易大发展。
瓯海大力推行跨境电商麒麟计划,全面打开双向贸易通道,进一步提速“走出去、请进来”战略。一方面推动外贸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大力培育以跨境电商为代表的外贸新业态,眼镜、鞋产业集群跨境电商试点连续多年获评全省A类国家外贸转型基地(眼镜、锁具),2021年实现跨境出口额23亿元;另一方面聚焦进口产业发展,高起点打造全球商品贸易港,深度参与中国(温州)跨境电商试验区建设,率全市之先打造跨境9610供应链平台,同步发展跨境9610直邮进口和跨境1210保税进口,形成覆盖进口全业态的进口生态。
模式探索
创新赋能“温州模式”的瓯海路径
将“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十四五”期间,瓯海区将增强生产性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迈向高端。瓯海,如何实现全面“逆袭”?
“创新不止,好戏不断。”这8个字,或许就是答案。
近年来,瓯海以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为目标,紧扣“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突出市场化导向和共富思维,打造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创新联合体,以森马、东经变“生产龙头”为“平台链主”为标志,有力振兴传统制造;中电海康牵引科创平台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化”,有力培育未来产业,逐步探索走出赋能“温州模式”路径。
以强链思维构筑联合体,把整个产业链打造成为一家“虚拟大企业”,振兴传统制造。
龙头生产型企业向服务型转变,打造需求联盟。围绕工研剥离、工销抽离、厂办分离,出台“核心业务‘三离’”新政,鼓励生产龙头企业聚焦具有行业前景和雄厚基础的优势服务业务,“轻装上阵”牵引细分市场、创造消费需求、赋能全链生产。森马集团打造全球时尚资源平台,主要精力集中于产品研发和销售,生产业务全部外包,产值年递增17%,成为省两业融合企业、中国童装市场龙头企业。
龙头服务型企业向制造业聚焦,打造供给联盟。以“制造缺什么、服务补什么”为导向,成立以国内鞋履设计第一股中胤等7家龙头企业为引领的生产服务供给联盟,依托“瓯服盟”平台,打造软件信息、会计律师、智慧物流等行业专业“超市”,服务凯迪仕迅速扩大生产,其智能锁产能全球第二;东经引入阿里P10首席科学家,打造纸包装产业大脑,销售收入5年翻十倍、达35亿元,带动全国3.3万家入网企业产值平均增长18%,生产性服务业占比全市第一。
上下游企业向智造化跃迁,打造生产联盟。实施智能八法,推行工业用地二级市场新政,推动厂房“租售不炒”,全力构建以亩产、亩税、碳均评价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体系,推动“生产型”向“智造型”转变,德赛、百珍堂建成智能工厂,全面扩大产能。疫情期间百珍堂累计为上海258万户家庭保供;亩产亩税居全市前二。
以补链思维打造联合体,科技创新变“科学家发动”为“企业家驱动”,培育未来产业。
科技龙头企业出题、链路牵引。全力推动中电海康牵头华中院、华润医药牵头中国基因药谷系列成果转化,联动浙大温研院等科创平台,形成高校“从0到1”的原始创新、高能级平台“从1到N”的培育裂变,全面放大财富集聚“马太效应”,打造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联动的“产学研用”新样板。
科研院所答题、精准转化。高能级平台发挥人才、技术优势,聚焦攻关清单精准解题,全面贯通“核心技术-科技成果-市场应用”转化路径,让“科技成果”成为“拳头产品”、进入“统一市场”。目前中国基因药谷医疗器械CRO/CDMO平台等16个项目、华中院低温共烧陶瓷(LTCC)与集成元器件模组等3个项目已实现达产。
上下游企业共同解题、快速集聚。全面放大联合体效应,带动温州本土龙头企业参与、上下游链条企业集聚、全要素资源流动,让科研价值迅速攀升、无限裂变,实现科学家向百万富翁、千万富翁迈进。
以变革思维打造联合体,政府角色变“政策供给体”为“命运共同体”,重塑服务模式。
打造利益共同体,实行“政府重资产、企业轻资产”模式,吸引龙头企业“轻装前行、拎包入住”,打通资本进入实体经济“最后一公里”,瓯海经开投资建设李校堃院士领衔的全国首个细胞生长因子领域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落地,中建八局投资20亿元打造5GWh钠离子储能项目,项目达产后年产值约22.5亿元;打造金融共同体,以政府建立“千亿创新引领母基金、百亿天使投资母基金”为支撑,以温州侨资源和民间资本优势为撬动,建设天使投资、VC为主的大罗山基金(天使)村,落地温州首支市5亿美元QFLP基金、意向投资企业17家;打造人才共同体,创新人才共引共享机制,破解政府补助、高校工资、企业报酬“三重待遇”问题,让高端人才既当“教授”又当“老板”。
如今的瓯海,正处在打造温州大都市区主中心“八大新典范”的历史起点上,“科教新区、山水瓯海”正迎来“历史最好时期”——科技创新发展态势史上最好,新兴产业“从0向1”爆发未来可期;实体经济转型态势史上最好,传统产业“从制造向智造”质变未来可期;城市发展态势史上最好,城市能级“从区域新城向亚运新城”跨越未来可期。
海“瓯”正振翅翱翔,“飞”向更美好的未来。
(本版图片由温州市瓯海区发展和改革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