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描绘富美画卷 看苍南如何步步为“赢”

  苍南,素有“浙江南大门”之称,是一座美丽浪漫的山海之城,是一座敢为人先的活力之城,是一座前景无限的创业之城。多年来,苍南锚定高质量建设新时代“浙江美丽南大门”总目标,重大项目接踵而至,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矾山地质公园的蜕变、藻溪镇富山村的蝶变、炎亭镇东沙村的转变……一幅幅乡村振兴画卷跃然眼前。

  工业重镇矾山的蜕变:

  国家地质公园“解锁”创富密码

  走进浙江苍南矾山国家地质公园,形成于白垩世时期的火山岩地貌、明矾石矿床和矾矿采炼遗迹景象让人叹为观止。2021年,全镇财政总收入达2.22亿元,同比增长35.41%;来矾游客总量突破百万人次。

  矾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苍南县矾山、南宋两镇,有储量丰富的明矾矿藏,已探明的约2.4亿吨,占世界的60%、中国的80%,故有“世界矾都”之称。矾山的工业文明厚重,明朝洪武年间开始有文献记载,是温州工业文明的发源地、浙南城镇发展的先行地和国家工业遗产的所在地,640多年的采炼矾历史,造就了这座小镇独有的韵味。随着2020年12月浙江苍南矾山国家地质公园正式获批,矾山插上了地质公园建设和旅游发展的腾飞翅膀,走出一条资源保护和研学旅游发展的共富之路。

  矾山国家地质公园总面积11.33平方千米,园内有丰富的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其中国家级以上地质遗迹3处,省级地质遗迹14处。

  为进一步加强矾山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地质遗迹合理开发,2021年6月,矾山镇委托相关单位编制了《矾山矾矿遗址文物保护规划》和《矾山矾矿遗址保护管理规划》。苍南县委托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浙江苍南矾山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2021—2035)》。2021年11月,苍南县成立矾矿遗址申遗和矾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领导小组,加快推进矾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

  由于早期矾矿过度开采、冶炼,随意开挖和堆放矿渣、矾渣,山体植被遭到破坏,造成坡体水土流失、矾矿地表塌陷,容易诱发地质灾害。苍南县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整治,苍南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指导乡镇开展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目前均已完成。针对山体采空塌陷区,矾山镇对矿硐安全设施进行修复加固,做好采空塌陷治理,提高矿硐的安全性。

  为加强“国家级传统村落”福德湾矿工村人文景观保护,矾山镇建立科学保护管理档案,设立专人负责调查、研究和日常管理,落实防火防水等防灾措施,保护矿区和生活区的历史风貌、传统格局。

  立足矾山国家地质公园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近年来,矾山镇开展福德湾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开发工程,以采炼矾遗址为依托,建成“矾山印象”灯光夜景工程;利用温州矾矿旧厂房,打造“矾客工厂”,曾获“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国家级荣誉;在鸡笼山游览区建设朱程将军故居,形成红色文旅研学教育综合基地。据悉,2021年矾山国家地质公园游客达10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400余万元。

  矾山国家地质公园在推出以地质遗迹科普观光、矿业遗迹展示体验为主打旅游产品的基础上,还将搭建“1568”旅游工程体系,即“1”个苍南矾山国家地质公园、“5”个旅游产品体系、“68”个重点旅游项目,以吸引八方游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以研学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创收,绘就了一幅工矿小镇华丽蝶变的精彩画卷,打造山区共富新图景。

  藻溪镇富山村的蝶变:

  千亩方农田“变出”致富新样本

  走进苍南县藻溪镇富山村,上千亩的连片彩绘稻田犹如一幅幅巨型画作镶嵌在青山之间,美不胜收,成为田间乡野中一道独特的景观。在富山村副书记曾云通的印象中,“这里曾经是废弃地,当地农民零星种植蔬菜瓜果,地块杂乱无序”,而眼前的这片千亩良田是今年“变出来”的,看着一望无际的良田,曾云通喜笑颜开。

  苍南“七山二水一分田”,全县耕地面积约27.26万亩,人均耕地仅有0.32亩,耕地资源十分稀缺。对此,苍南按照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推出了千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工程。去年10月,首个工程项目——藻溪镇富山村等4村千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项目启动,涉及藻溪镇富山村、东溪村、平水村和丁埠头村等4个村,建设规模1144.45亩,总投资约1467万元。

  为了整治出布局集中连片、农田设施完善、适合规模种植,以及推动现代化农业生产的优质永久基本农田,苍南委托温州市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开展土地平整、灌溉排水、道路建设和土壤改良等工程。历时8个月后,市交发集团施工队整治出连片耕地1034.9亩、水田244.05亩,发挥了土地整治的综合效益,提高了区域耕地的利用效能,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此外,稻田到9月底收割,市交发集团施工队还将负责灌溉、除草和除虫等日常维护工作,力争打造千亩方永久基本农田整治示范点。

  244.05亩水田实际上是新增水田面积,根据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意味着苍南就此增加了244.05亩建设用地指标。苍南县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说:“这将有效缓解苍南县目前正在面临的用地指标紧缺难题,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共赢。”接下来,苍南还将开展2个千亩方农田整治工程。

  据了解,为提高土地整治积极性,苍南县对于实施旱改水项目所在乡镇给予每亩1万元、村集体每亩8000元的资金奖励,据此,该村集体将获得约195.2万元的收入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此外五年管护期间,还会以1000元每亩总计24万元的标准进行补助。“田还是我们的田,但耕地质量提升了,粮食产能提高了,而且村集体收入还增加了,村民的积极性很高。”曾云通说。

  据悉,近三年来,苍南县共实施补充耕地项目95个,面积3508亩,补充水田1436亩,在保障当地粮食安全的同时,成功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绿色发展之路,带动乡村共同富裕,也为县域经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指标保障。

  炎亭镇东沙村的转变:

  梭子蟹“畅行”乡村奔富路

  炎亭镇位于苍南县东部,古时因制盐闻名,又因音同遂称炎亭。这里三面环山,面向大海,物产丰饶,山海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代以耕海牧渔为生的炎亭人紧抓改革开放契机,致力于发展渔业生产和山海旅游,实现了渔村小镇的华丽蝶变。

  连日来,炎亭镇东沙村村书记缪信志和村干部忙得不可开交,他们一户户地丈量被征收的土地面积、协调村民争议事项。前不久,浙江省公布了2022年浙江省乡村振兴综合试点的7个项目,苍南县炎亭镇水产养殖基地共同富裕项目名列其中,是温州市唯一入选项目。该项目的评审通过,意味着期待已久的炎亭水产养殖基地工程建设将提上日程,作为该项目股份经济合作社社长,村书记缪信志对未来充满信心。

  炎亭镇是浙江省有名的渔业重镇,素有“中国梭子蟹之乡”之美誉,海上捕捞、水产养殖和海产品加工等是炎亭群众最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近年来,炎亭镇抢抓历史机遇,整合各方资源,重点推广梭子蟹、皮皮虾、大黄鱼等名特优水产品养殖,有力促进了全镇渔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镇内70%以上居民从事渔业生产,捕捞、养殖梭子蟹、丁香鱼等鱼获,年产值超3.5亿元。

  全镇从事梭子蟹等水产捕捞渔船共有80余艘,渔民400余人,另有70余人专业从事梭子蟹等水产暂养和销售,高峰时暂养面积达21000多平方米。

  虽然炎亭镇拥有“中国梭子蟹之乡”等金字招牌,但总体产量不高,水产养殖、暂养等行业还处于“低散乱”状态。如何加快建设规模化、专业化的养殖基地,整合提升水产养殖行业,炎亭镇一直在探索。

  经多地学习考察,结合当地实际,2021年,炎亭镇谋划在流湾码头建设水产养殖基地,由东沙、西沙、振兴、崇家岙、新兴、海口以及金乡镇半浃连村共7个行政村,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形式抱团成立“苍南县柒合水产品有限公司”共同参股。该项目总投资约3850万元,其中申请省项目补助3000万元,县级财政配套资金和村集体自主筹资850万元。

  项目总用地面积约22亩,为养殖户提供标准化、专业化的养殖厂房,配备完整的排污系统和设施,可容纳远近400至500户居民参与梭子蟹、青蟹等水产养殖。

  该项目实施后,据测算,正常年养殖户预计年均收入近10万元至15万元,项目内部年均收益达170.5万元,收益所得按比例分配至低收入农户和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据此,预计每年将有77.8万元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七个村共288户低收入农户,户均每年可增收约3220元。

  此外该项目预计创造养殖就业岗位180个以上,日常管理及维护岗位10个。项目的落成也将推动炎亭镇向规模化养殖发展,有效提高养殖户组织化程度,促进养殖户收入的稳定增长和水产养殖产业集成发展,推动山区经济发展,助力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苍南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全面落实共同富裕的工作要求,紧紧抓住这个重大机遇,扬优势、补短板,步步为“赢”,为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更多苍南样本。

  (本版图片由苍南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描绘富美画卷 看苍南如何步步为“赢” 2022-08-02 浙江日报2022-08-0200005;浙江日报2022-08-0200008;浙江日报2022-08-0200019 2 2022年08月0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