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要闻

余姚黄家埠镇村民在“两非”整治中遇到的困惑——

同一片“非粮化”土地,为何“待遇”不同

  本报讯 (记者 王波 见习记者 吉文磊) 各地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下发的图斑,是乡镇(街道)开展“非农化”“非粮化”整治的“作战图”。然而,近日,余姚市黄家埠镇的村民向本报记者反映,当地下发的“两非”整治图斑与真实情况存在不小出入,同在一片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的连片“非粮化”地块,却面临不同的整治政策,对此群众表示不解,也影响了基层干部推进整治工作。

  日前,记者来到黄家埠镇五车堰村,在一片粮食生产功能区中,一片枝繁叶茂的海棠林特别显眼。粮食生产功能区是确保粮食产能的核心区域,这里怎么会出现苗木林?村民王锡江向记者坦言,这块占地6亩多的苗木林是自己的,之前一直没有纳入“两非”整治范围。

  在距离该苗木林约200米处,记者看到了一小块苗木地,周边都是粮田。王锡江告诉记者,那一片原先是一整块花木地,面积约13亩多。在“两非”整治过程中,根据当地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下发的图斑,有11亩多已经整治清理,但因剩余的1亩多未被纳入图斑,至今未被整治,仍种着花木。“都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都是苗木地,为什么别人的需要整治清理,我的却不用?”王锡江很是不解。

  村民沈森江也有着同样的疑惑。在“两非”整治中,同村其他村民家的鱼塘被要求清理,而与这些鱼塘只有一路之隔的他家桑树林却不在整治范围内。更怪的是,一户村民家有一个面积约4亩的鱼塘,根据图斑,一半需要整治,一半却无需整治。

  对于村民反映的问题,记者也从五车堰村村委会得到了证实。五车堰村党总支书记王松权告诉记者,去年村里按照余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下发的“两非”整治图斑进行了清理整治,涉及面积20多亩。在整治过程中,他们也发现了图斑与真实情况有出入。“考虑到实际情况,我们也在图斑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了微调。”王松权说,对那片被图斑“一分为二”的鱼塘,他们和农户商量后已全部整治,今年都种上了粮。

  记者在当地走访中发现,在相邻的回龙村、上塘村也有类似的情况。例如,回龙村的一位村民有20多亩的葡萄园,只有一半被图斑划入需要整治的范围;另一处,两块同为苗木林的相邻农田,一块需要整治,另一块不用清理……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记者来到余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去年下半年以来,余姚市开展“非粮化”整治耕地功能恢复工作。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的“即可恢复”地类为基础数据,合计下发了11万余亩的图斑。

  根据村民反映的问题,记者给该工作人员提供了6个问题地块的位置示意图。该工作人员查核后表示,他们下发的图斑都是依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结果来划定的。虽然村民反映的问题地块都在“粮功区”内,但有5处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显示地块状态为“耕地”,因此没有纳入整治范围。

  至于整治图斑与现实不符的问题,该工作人员表示,在推进“两非”整治工作时,该局还对基层进行了培训,对图斑的来源类型逐一进行讲解,并建立了工作群。不过,该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下发的图斑一般不会进行调整。

  除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数据,各地是否需要根据最新情况对“两非”整治范围进行调整?记者为此采访了浙江农林大学教授、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吴伟光。他表示,若地方发现图斑与实际不符情况,可逐级上报至国土部门和农业部门进行交叉验证,以此确定最终范围。

  而记者也同样注意到,去年1月,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各地要全面摸底调查,结合土地变更调查、第三次国土调查等最新成果,摸清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类型、面积、分布,全面掌握真实现状,登记造册,上图入库。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5 同一片“非粮化”土地,为何“待遇”不同 2022-07-26 24554182 2 2022年07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