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文章导航

浙江创新构建0-3岁健康服务新模式,打造标志性成果

共富路上 浙有善育

  幼有所育,浙江开启了高标准新阶段——浙有善育。

  0-3岁婴幼儿是“社会最柔软的群体”,把这一群体养育好,事关千家万户。今年初,浙江定下新目标,打造一批共同富裕标志性成果,其中,“浙有善育”榜上有名。

  事实上,近年来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坚持群众所盼、未来所向,聚焦优质、普惠、均衡,以提升“一小”(0-3岁婴幼儿)健康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目标,竭力打造“浙有善育”标志性成果。

  目前,婴幼儿健康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打造“浙有善育”金名片、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先行示范,正蹄疾步稳。

守好健康第一关

浙江儿童健康水平居全国前列

  生一个健康的宝宝,让娃“有备而来”,这是每个母亲的心愿。对杭州市富阳区的刘女士来说,若不是一次免费的孕前检查,她可能会后悔一辈子。

  那是2020年的冬天,天气异常寒冷,刘女士早早来到富阳区妇幼保健院婚育中心参加孕前检查,但长长的队伍让她打起了退堂鼓。好在婚育中心李立主任的坚持:“这些检查生育二胎前还是很必要的,加上您41岁,属于高龄备孕,就更有必要了。”

  刘女士听从了李主任的建议。谁料想,胸片检查结果不是很理想,CT复查提示肿瘤性病变。幸运的是,疾病发现得早,刘女士很快便做了手术治疗,定期复查即可。

  “幸好来做这次国免检查,虽然二胎计划延迟了,但也避免了影响孩子健康,这个政策真是好!”每次提起这次检查,刘女士的感激之情都溢于言表。

  孕前检查是确保生育质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一道重要安全关卡。为加强出生缺陷预防,我省自1999年率先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自2008年率先实施优生“两免”项目,三级预防项目体系逐年完善,浙江的儿童健康水平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浙江以实施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增补叶酸、产前筛查、产前诊断、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新生儿听力筛查和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等优生“八免”项目、困难家庭帮扶救助项目为载体,各级财政每年投入项目资金逾2亿元。真金白银,为宝宝健康构筑起安全网。

  数据显示,浙江婴儿死亡率持续保持全国低位,因出生缺陷导致的婴儿死亡占比逐年下降,其中唐氏综合症、神经管畸形、先天性脑积水等严重致残致畸出生缺陷发生率大幅下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出生缺陷综合防控取得显著成效。

  此外,浙江积极推进困难家庭患儿救助工作,“十四五”期间救助病种扩展至208个、金额分类分档最高达3万元,项目实施5年来已累计救助1533户家庭、救助总金额2136万元,有效减轻了困难家庭医疗负担。

推广0-3岁婴幼儿发育筛查

让有异常的患儿早诊早治

  “的的!”

  “是哥哥!”

  “妈妈,有灰机!”

  “飞机!飞机!飞机!”

  这样的对话,经常出现在王女士和她的3岁宝宝之间。一开始,王女士并未在意,以为孩子发音不标准是因为年纪小。然而,在一次例行的儿童发育监测中,王女士的宝宝被发现为功能性构音障碍,在湖州市妇幼保健院专业干预矫治后,慢慢恢复正常。

  “0-3岁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孩子能否健康成长,这一时期至关重要。”湖州市妇保院保健部相关负责人说,开展婴幼儿发育监测和筛查,是早期识别儿童发育迟缓和障碍的有效途径。不少孩子发育期的一些问题容易被家长忽视,错过了将遗憾终生。

  王女士的宝宝能及时干预矫治,得益于当地2018年就出台的《0-3岁儿童发育监测和筛查项目实施方案》,目的是筛出发育偏移或异常的0-3岁儿童,并提供早期发展指导和干预。2021年,湖州市0-3岁儿童发育监测筛查高达91.46%,高于省定考核指标16.46个百分点。

  不光是湖州,在浙江,对“社会最柔软的群体”进行发育筛查,已是常态。2018年,浙江省把0-3岁儿童发育监测与筛查项目作为重点工作。在儿童3、6、8、12、18、24、30月龄进行发育监测评价,每年开展一次标准化的发育筛查,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早期发展预见性指导和家庭养育照护指导。

  佑护儿童,更是佑护每一个家。近两年,经标准化发育筛查出6000余名有自闭症倾向的婴幼儿,经早期干预后回归正常生活;近3年,全省共对273.2万名0-3岁婴幼儿实行标准化发育监测,有13.8万名存在发育风险或可疑异常的患儿,均得到早期发展指导和干预,标准化筛查率逐年提高,2021年提高到90.83%。这些康复患儿的背后,是重新燃起希望的一个个小家。

  目前,浙江在全国率先标准化建设省、市、县、乡四级筛查网络,根据不同筛查结果、按照不同等级转诊,建立儿童保健分级诊疗新格局,守护好每一个家庭的希望。

既要托得起也要托得好

打造家门口“幼有所育优质服务圈”

  “宝宝,跟妈妈再见,要乖乖听老师的话。”工作日的上午8时,市民周女士准时将2岁半的孩子送到了位于温州市区涂田路的温州市第二十九幼儿园,看着孩子完成健康检查进入园区,她也安心地去离幼儿园5分钟路程的单位上班。

  据周女士介绍,自己和丈夫都是上班族,孩子自从上幼儿园后,每天早晚的接送成了难题。“好在单位附近开办了普惠性托育园,每天把孩子送到园里,我们就可以安心去上班了。”周女士说。

  位于杭州市拱墅区和睦新村的居民,同样对社区里的托育很安心。

  每天清晨,小区里一幢白灰橙色相间的两层小楼里不时传来欢声笑语,里面婴幼儿活动区、备餐区、盥洗区一应俱全,室外还配备636平方米的户外空间。这个和睦托育园二期60个托位,自从开出以来,就备受家长欢迎。

  “骑车15分钟,就有一个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包括托育机构、‘阳光小伢儿’成长驿站以及儿童保健机构。”拱墅区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拱墅区已形成15分钟“幼有所育优质服务圈”,辖区内有184家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4820个婴幼儿照护托位。

  婴幼儿托育机构,是孩子们走出家的“第一步”,也是孩子们的第二个“家”。如何选择一家优质机构,是不少双职工家庭的头疼事。尤其是像拱墅区这种老城区,人口密集,光是3岁以下婴幼儿就有2.25万人,托育需求加剧。

  如何让这“一小”有地方可“托”?各地下了不少功夫。比如拱墅区2018年就率先探索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和成长驿站,制定一系列行业规范标准,成为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创建区和国家级婴幼儿照护示范项目点。

  “在全省,我们创新发展以家庭照护、社区统筹、社会兴办、单位自建、幼儿园办托班等5种模式为主,鼓励各地设立社区驿站、家庭托育点等为补充的‘5+X’普惠托育服务。”省卫生健康委妇幼处主要负责人介绍。

  一个好的托育机构,能让孩子走稳“人生第一步”。继2020年后,2022年浙江省政府再次将“托育服务”列为十大民生实事项目,大力发展普惠托育,着力解决婴幼儿入托难问题。同时,依托各级妇幼保健院建立省、市、县三级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在基层社区组建养育照护小组,构建完善托育服务指导体系,推动“一家事”变成“大家事”。

  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建有各类托育机构4650家,每千人托位数3.2个,机构覆盖率达78%。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

浙江创新出生“一件事”联办改革

  家里添丁,本是喜事,可光是给孩子办理证件,就要跑医院、派出所、办证中心等不少机构,可谓“痛并快乐着”。不过在浙江,这样的烦恼已经成为过去式。

  “我们点点手机,一次性就办好了。”今年初,来自温岭市大溪镇的赵先生家里添了新成员。医院护士告诉他们,现在宝宝出生后需要办理的证件,直接在“浙里办”APP“出生一件事”专栏上就可以申请了。

  让宝爸不再东奔西跑!果然,夫妻俩在病房里通过该APP上传了结婚证、户口簿、身份证,很快,儿子的出生医学证明、预防接种证、户口簿、社保卡等各类证件就搞定了。更方便的是,这些证件可以根据赵先生提供的邮寄地址,直接邮寄到家。

  不用东奔西跑、多次办理,这让夫妻俩很是感慨——浙江率先探索的出生一件事“全省通办”改革,让宝宝的出生只有甜蜜,没有烦恼。

  繁复的流程是如何浓缩为“一件事”的?省卫生健康委妇幼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由卫生健康部门牵头,协同公安、医保、人力社保、大数据管理等部门,建立了协调机制、明确部门职责、规范联办指南。随后,各部门对关联事项申请材料归并、整合,将原来需提交的至少5份申请表,精简为1张全省统一的出生一件事办理登记表,提供“一表申请、一站受理”集成服务。

  浙江创新出生“一件事”改革,全面推广出生证、预防接种证、户口簿、医保参保、社保卡等多个事项跨部门、跨区域联办,已实现“掌上申请、刷脸认证、全省通办”,并正式发布全国首个省级地方标准,改革做法也入选国务院“放管服”改革100例典型案例。目前,累计有75万个新生儿家庭受益,群众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9.7%以上。

  99.7%的满意度里,是大家对“一件事”联办效率的认可。浙江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提供生育全程集成服务,让婴幼儿的健康服务有速度,也更有温度。

  (本版图片由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共富路上 浙有善育 2022-07-21 浙江日报2022-07-2100006;浙江日报2022-07-2100008;浙江日报2022-07-2100015;浙江日报2022-07-2100014;浙江日报2022-07-2100019;浙江日报2022-07-2100024 2 2022年07月2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