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理论周刊

为“两个先行”贡献高能级产业平台力量

  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是“两个先行”的基础之举,需要着眼长远谋划布局更多重大产业项目,构建高水平的创新空间格局和产业平台体系,加速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增长带。作为浙江产业向高端迈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全省四批“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聚焦浙江基础坚实、未来前景广阔、符合前沿潮流的新产业,积极集聚高水平创新资源、引进高端人才和项目,有效提升了浙江高端产业发展规模及水平,拓展了新的产业发展空间,为“两个先行”贡献了高能级产业平台力量。

  创新引领,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也是“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的建设遵循。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就是创新。创新成为“万亩千亿”各平台建设的重中之重,成为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活力之源。例如,杭州钱塘新区高端生物医药产业平台依托中国药科大学(杭州)创新药物研究院、浙江大学(杭州)创新医药研究院、药明生物杭州基地等平台,打造“政府、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四位一体的协同创新链,提高企业自主研发、同步研发能力。嘉兴中新嘉善智能传感产业平台依托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离子束联合实验室、浙江博升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延伸发展智能传感产业创新链。

  下阶段,建议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快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企业研究院、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双创”示范基地等多层次平台,着力打造创新策源地,形成更具活力和爆发力的高能级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有实力、有潜力的产业龙头、行业冠军、独角兽企业,积极招引全球领军型企业在新产业平台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鼓励新产业平台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业创新合作,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研成果加快转移转化。

  人才赋能,集聚产业发展高端要素

  “万亩千亿”各平台紧扣“产业链”、打造“人才链”“创新链”,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大力引进集聚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有效集聚产业发展高端要素。例如,衢州高端电子材料产业平台设立浙江大学衢州“两院”实验实训基地,围绕新材料专业定向培养人才,首批26个教师团队及26名硕士研究生已经顺利进驻,20多个科研和技术攻关项目启动实施。湖州吴兴智能物流装备平台围绕智能物流装备等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用好“鲲鹏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深化实施技能人才提升工程、“大学生招引直通车”工程,加大“高精尖缺”人才、高技能人才及大学生人才引育力度。

  下阶段,建议建立健全柔性引才机制,最大限度激发“人才效应”,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完善项目引才、以才引才等方式,增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行业企业的有机联系,深化协同育人、定向培养等人才合作培养机制,集聚和培育高端人才。积极推进人才飞地建设,共享飞地政策、资源红利。同时,搭建集聚多方面具体应用场景、打通业务部门系统的人才一体化平台,力争实现人才精准洞察、人才孵化精准对接、人才需求精准触达和人才服务一键办理。

  集聚发力,搭建高能级未来产业架构

  “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建设模式多样化,其中,引进龙头企业、聚集产业集群是首要路径,推动关联产业项目集中布局、集群发展,加快形成高能级未来产业架构。例如,绍兴集成电路产业平台依托一批国内外半导体领先企业,形成产业链。宁波杭州湾新区智能汽车产业平台集聚上汽大众、吉利汽车两大龙头整车企业,吸引延锋、江森、中信戴卡等上下游150多家零部件配套企业入驻。

  下阶段,建议积极把握新一轮产业发展变革趋势,明确聚焦数字经济核心领域、智能装备、航空航天装备、高端生物医药、前沿材料等五大重量级未来产业,涵盖集成电路、智能汽车、人工智能等40余个细分领域的产业,持续培育发展,在现有产业集聚基础上实现再腾飞。围绕重量级未来产业定位,做好产业链招商选资服务,建立项目及企业招引筛选机制,对具有行业影响力、重大牵引力的项目主动出击,千方百计引进战略投资,从源头聚集高端产业。同时,积极探索跨区域跨部门产业共治新模式,完善新产业平台“链长制”,有效促进产业链双向延伸,推动优质高效的配套保障,全面助力产业跨越式发展。

  项目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能级

  聚焦现有产业链的薄弱和空白环节强链、补链、延链,以重大项目支撑“顶配版”产业平台建设水平提升。例如,总投资479亿元的衢州高端电子材料平台浙江时代锂电国际产业合作园建设项目、总投资260亿元的北仑集成电路平台荣芯半导体项目、总投资50亿元的滨海新区生物医药平台科艺智谷国际营养健康产业园项目等,均成为提升平台产业水平的亮点,“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已成为全省高能级未来产业标志性项目承载地。

  下阶段,建议抓好平台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支持平台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对传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加快公共配套设施及商业设施建设,提升平台软硬件环境质量。立足产城融合新空间的发展定位,积极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加大对平台的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供给及新型基础设施配套支持,着力破解资源要素对平台建设发展的制约。

  【作者为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副主任、《浙江经济》总编辑】


浙江日报 理论周刊 00007 为“两个先行”贡献高能级产业平台力量 2022-07-18 浙江日报2022-07-1800011 2 2022年07月1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