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入梦来
李慧慧
大峧山是一个村,也是一个岛,位于舟山市岱山本岛西南面,四面环水,且周围水深基本上都在十米以上,是天然的深水良港,距离本岛三四海里。民国《定海县志·舆论》载有“大蛟山,在岱山南五里半”。因岛似蛟龙,故名大蛟山,村以岛名。
后来为什么是山字旁的呢?据村里的老人说,那年有人去刻公章,拿来时,发现把“蛟”刻成了“峧”,于是将错就错了。也有人说,那时候预测天气的设备没有如此精良,海难事故时有发生,“蛟龙”原就是古代传说中兴风作浪、能发洪水的龙,老人们觉得此“蛟”不吉利,遂改为“峧”字。真真假假的,反正上世纪60年代以后就一直以大峧山为村名了。
我上过大峧山岛三次。第一次,与文学有关,来此开研讨会。讨论了什么,我想不起来了,我能够想起来的,是在灯光下,一群人听着海风一起畅谈。第二次上岛,民宿的主理人换了,从大叔变成了一位长相文艺的姑娘。那次,我沿着岛仔细地走了半圈,看到了满天飞翔的海鸥在天上绕着不走,那一刻,我有点创作的冲动,终于想出了某个未能结尾的短篇小说。这两次上岛,去的时候都是坐着小且老旧的渡轮,票价只有五元。中途在官山岛停靠。回程的时候,两次都是包船。
第三次,我们乘坐王波船长的休闲渔船,从另一个码头出发。王船长是2014年上大峧山岛的,是岛上唯一一位从事渔家乐的。最忙的时候是七至九月,游客们都是通过亲戚介绍和微信联系的。那次,我好好地上山走了一圈。山路并没有杂草丛生,有一条修得比较完整的小路直达山顶。朦胧的阳光下,山上的植物青翠青翠的,野生的黑木耳很多。下了山,我们坐在小木屋里吃上了自己沿途捕捞的海鲜。
近几年,养殖业竞争激烈,效益不如前几年红火,村委抓住了发展旅游业的机会,开始打造旅游休闲岛。老书记傅国荣说,这个岛所有的老人总有一天会离开,到时候这个岛就成了无人岛了,但这个岛那样美好,所以不能荒废。那年,王船长带着客人上岛的时候,岛上没有民宿,没有旅馆。
为了做好旅游业,2017年,村委把原来荒废的村小学打造成了民宿。建造民宿的时候,岛上的电与水也是费了一番功夫。老书记告诉我,民宿需要水电,但当时岛上吃用的水是井水,是村民自己从山上接水管的,到了去年,才有了与城里一样的自来水。为了建民宿,当时在半山腰建了一座水塔,专门供应民宿的水源,且是把河水、井水、水库的水合成,才能保证正常运行。而电,直到2017年才用上了国家电网,原来一直是政府补助,村里自己弄了个小发电机组发电。
这几天,想第四次去岛上,计划了几次,结果次次落空。起初,因为有雾,一直停航,后来,有别的工作没能成行。但我的脑海里,对于岛上的一切,印象很深,仿佛就在昨天。
那一年,那个晚上,当我躺在民宿的某一个房间,透过大大的落地窗,能够看到外面的大海,听到非常清晰的哗啦哗啦的海水声。同行的几位友人在楼下的院子里聊着天,没有喧闹的汽车声,没有电瓶车和自行车骑过的声音,友人的声音在夜色中反而显得嘈杂了,渐渐地,他们一个个回了屋,窗外只有温柔的风声和美妙的涛声,一浪一浪的,让人睡得特别踏实。
如果不是窗外有路灯亮着,我觉得这个岛安静得不像有人类居住。仿佛那片大海是一个世界,右边的这些民居和民宿自成一个世界,奇怪的是,这两个世界没有间隔,融合得如此美妙。
在我看来,大峧山岛的安静,并不是孤寂的,在这里可以远眺秀山大桥,在泥潭钓钓鱼、捉捉螃蟹,面朝大海发发呆,与爱人牵手坐在海塘上看日落,与小伙伴们在“红色大峧”主题党日活动阵地进行团建,出海捕捞鲜活美味的鱼,甚至什么都不做,就在民宿里坐在落地窗前听海看日出,看书、写作或画画,说不定灵感就来了。
盛夏来了,让我们一起去岛上吹吹风,发发呆吧。